近年来,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推广及高度集成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对可充电锂离子电池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锂离子电池而言,负极材料是影响电池整体性能的重要因素。作为传统商用锂电池负极的石墨材料,其较低的比容...
Science子刊!多家科研院校在研发抗新冠病毒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IF=54.564)刊登武汉工程大学邹菁、江吉周教授团队在二维纳米材料领域取得的新进展:《Additive-mediated...
近日,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爱涛教授团队,在Green Chemistry(IF:10.182)发表综述论文。...
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钻研,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广照教授科研团队在海洋防污材料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新型海洋防污材料为我国船舶、海洋装备提供了亟需的“防护服”,并且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外在该领...
近日,南开大学资伟伟课题组开发了一种铜/钯协同催化体系,实现了二烯基氟化物与醛亚胺酯的对映选择性Csp2-Csp3偶联反应,并获得了一系列高对映选择性的手性α-烯基α-氨基酸衍生物。值得注意的是,这是...
近日,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黄俊教授团队在理论计算领域著名期刊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以第一单位发表研究论文。...
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团队介绍了一种直接从氨制备手性α-氨基酸的通用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atalysis上。...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邓卫平教授与杨武林副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种金和铱串联催化体系,并成功实现了外消旋2-(1-羟基烯丙基)苯酚与炔醇/炔酰胺之间的对映选择性串联反应。在该策略中,原位生成的环外乙烯基醚或烯...
近期,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刘峰教授团队与德国哈勒维滕贝尔格马丁路德大学Carsten Tschierske教授合作,在以棒状基元为核心的不对称星形多亲性分子中,首次发现基于四面体网络结构的A15立方相...
深紫外、日盲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在激光技术、医疗诊断、短波通讯、火灾监控和激光制导等领域具有着重大的实际应用,目前已初步商业化的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因其结构缺陷或相位不匹配等不能满足短波紫外频率转化的...
近日,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钱涛教授团队继在金属动力电池安全性方面取得进展后,又在提升金属电池循环稳定性方面取得新突破,并以南通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了题为《胶体聚合...
当你看到桌子上有一个东西蠕动、爬行的时候,它很可能不是虫子,而是一块“橡皮泥”或者“塑料片”。...
近日,深圳大学材料学院杨楚罗特聘教授团队在化学的权威期刊Angew. Chem. Int. Ed.(影响因子15.336,中科院JCR一区,TOP期刊)同时在线发表2篇论文,分别实现了窄发射深蓝光有机...
近日,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侯磊教授、王尧宇教授课题组采用非极性孔道与活性位点相结合的策略,订制了具有特殊孔环境的MOF材料,实现了对三种C2烃化合物中C2H2和C2H6的优先吸附。...
近日,国际化学领域顶级期刊《Chem》对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烯烃化合物分子间富电子氨氟化反应的突破性工作进行了报道。...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治宇、邱介山教授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新概念的电化学中和能电池,在无需外...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化学物理系曾杰教授研究团队设计构筑了铜-碳化铁界面型催化剂,实现了常压下二氧化碳加氢高选择性制备长链烯烃。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5月12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郑南峰教授团队和芬兰Jyväskylä大学的Hannu Häkkinen团队合作在Chem上发表单金属位点与周边配体环境的协同催化机制研究工作。...
近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郑南峰教授、傅钢教授与大连化学物理所杨帆教授(现上海科技大学)合作,在发现引入铜可以大幅提升钯催化炔烃半氢化反应性能的基础上,揭示了铜修饰提升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三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