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六摩尔!客服热线:186-7688-2001

大连化物所张洪章研究员,入选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

来源:化学加APP      2025-10-30
导读: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由航天驾驶员张陆、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载荷专家张洪章3名航天员组成,张陆任指令长。张洪章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洪章研究员,1986年4月生于山东滨州。2008年在山东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3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课题组长。主要在全钒液流电池、锂硫电池、锂离子超级电容器、全天候锂离子电池、铅碳电池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突破相应的关键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image.png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来源:中国载人航天)

image.png

航天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洪章


载荷专家的“太空研究”

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本次共上行6项科学实验
实验样品及装置总重量63.2kg

锂离子电池因自身重量轻,寿命长
是完成各类太空任务的重要供电来源
研究锂离子电池在太空环境下的性能演化规律
能够为后续太空任务中锂离子电池的研制
和高可靠应用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该项目将充分发挥载荷专家的专业优势和科学敏感性
通过科学判断、精细调节光学实验设备
开展微重力环境下的锂离子电池原位光学观测实验
获取微重力下锂枝晶生长全流程影像
实践现场决策、快速响应的空间实验模式

载荷专家的主观能动性
将是本项目获取新现象、新发现、新成果的重要因素


image.png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


新华社消息:10月30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张陆(中)、武飞(右)、张洪章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媒体记者集体见面。


张洪章同志简历

image.png

张洪章,男,汉族,籍贯山东邹平,博士学位。1986年4月出生,2013年7月参加工作,200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研究员。2020年9月,作为载荷专家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人物侧记】航天员张洪章:做一个国家需要的人


一副眼镜衬得眉目温润,白皙面庞上总漾着谦和笑意——这便是我国第二位叩问苍穹的载荷专家,来自中国科学院的张洪章。他的名字里,藏着一位父亲对孩子最质朴的爱,也刻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期许,这份刻在名字里的信念,最终铺就了他飞向浩瀚太空的人生之路。


01



“我想解开生命的密码”




张洪章的家乡,在山东省邹平市临池镇望京村,与北京的直线距离逾400公里。改革开放后,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父亲也感恩于国家的发展——大女儿出生时,他取名“张洪恩”,意为“铭记党和国家的恩情”;1986年小儿子降生,恰逢国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便取“文章”的“章”字嵌入儿子名字,盼着孩子能以知识改变命运、报效国家


人如其名,张洪章对学习有着极强的执着。他尤其爱学数学。小学时,数学课本一发下来,他就跟同学们比赛做习题,把整本书都提前做完了。从解一道道数学题中,他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初中阶段,张洪章始终名列前茅。


他也喜欢读书,积攒下来的所有零花钱都用来买书看。“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是赶集做生意的。”张洪章回忆,父亲摆摊卖塑料制品,塑料雨衣、雨伞、桌布等等。张洪章一边帮父亲看摊,一边全神贯注地捧着本书看。即使在人来人往的闹市上,他头也不抬地静静地看书。


大量的阅读,引发了张洪章热爱思考的习惯。“为什么人会生老病死?生命能不能延长?他对生命科学产生了强烈好奇,“我想解开生命的密码”。这份好奇化作动力,让他的生物和化学成绩格外突出。“我生物和化学学得比较好”,相关学科的良好基础,也使他信心满怀。


即便到了高中,文科成绩反超理科,他也始终没动摇“学理科、搞科研”的初心——“我喜欢挑战自己,也想做能改变世界的事”。


回望18岁的选择,39岁的张洪章笑着坦言“那会儿想法或许有些天真”,但这份“天真”,却推着他走出了实打实的努力。他总说自己是“刻苦型”而非“天赋型”:“学习从不论‘到点收工’,遇上不懂的问题,不会轻易放过,非得刨根问底弄明白才罢休。”靠着这份韧劲,他高考时稳居全县前列。


image.png

▲2025年8月28日 张洪章进行植物培养训练(徐部 摄)


02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2004年,张洪章最终进入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与心心念念的生命科学失之交臂。


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对科学的追求。大学四年,他业余时间几乎全泡在图书馆,从化学专著到生命科学文献,一本本啃、一点点学。在他看来,“上大学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解惑’——解开心里对科学的疑问,也解开人生方向的困惑。”


“化工是把化学知识通过工业设计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石油化工关乎能源,材料化工能造又轻又结实的物件,生物化工还能研发胰岛素这样的药品,全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事。”除了巨大的应用价值外,化工还是包括材料、动力、数学等专业的综合性学科。这让张洪章逐渐发现了化工的魅力,也爱上了化工专业。“有人是爱一行干一行,有人是干一行爱一行。我属于后者。”张洪章说,“既然学了这个专业,就要做到最好。


本科毕业前夕,张洪章又一次做出“不寻常”的选择:放弃保研本校的机会,也放弃了出国读研的可能,把目标锁定在化工领域顶尖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最终,他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开启了5年硕博连读的科研生涯。


张洪章成天泡在实验室里查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做实验,常常一做实验就到半夜两三点。实验结果好,他才能踏实睡个好觉;反之,就整夜琢磨问题出在哪。“累但快乐着”,他说这种“沉浸感”,正是科研最迷人的地方


搞科研离不开创新。张洪章爱吃樱桃,他用吃樱桃来比喻创新。“有几种做法,能把樱桃做得更好吃?有人说生吃,有人说煮着吃,像我们搞科研要创新,就把它冻透了吃、炸脆了吃,甚至榨成汁。”张洪章说,“创新就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做别人没有做到的,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导师给他的课题是做“高性能、低成本全钒液流电池用离子传导膜研究”。离子传导膜是当时依赖进口、成本极高的关键材料。能不能实现国产化?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张洪章在导师的指导下,打破传统思路,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创新路径,利用离子筛分传导机制制备出不含离子交换基团的离子传导膜。随后,通过不断合成和测试各类膜材料,不断调控隔膜的孔径、孔结构等参数。这个过程被张洪章极为通俗地比作“做凉皮”:“把树脂溶解了刮涂在玻璃板上,再放进水里置换溶剂。我所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调控多种参数,直到找到一种合适的、能够制成多孔膜的材料。”


最终,张洪章所在的团队花了三四年的时间,反复合成材料、调整参数,实现了膜材料结构和性能优化,为未来的工程化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使他作为完成人之一荣获了2012年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14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为他的博士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image.png

▲2025年6月9日 张洪章在核心舱模拟器训练(徐部 摄)


03



“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2018年,32岁的张洪章已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担任研究员了。眼看着他的科研事业蒸蒸日上,一份特殊的通知传来:我国启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范围首次由空军现役飞行员相应扩大至相关工业部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和科研人员。


“做国家需要的事,做国家需要的人。”这是张洪章科技报国的初心。“祖国需要有人去太空做实验,我是科研人员,我想去试试!”他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报了名。


2020年9月,好消息传来——张洪章作为四名载荷专家之一,入选第三批航天员。这意味着需要开启全新挑战:要暂时搁置他的科研工作,开启全新领域的工作和生活。


是梦想,也是使命。进入航天员大队以后,张洪章被门口那块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的大幅标语深深震撼航天事业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梦想。从最开始“成为幸运儿的欣喜”到“面对新环境、诸多训练和考核的压力”再到如今的平常心,他感到自己改变了不少,在和同批航天员“竞而不争”的良性竞争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里,完成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身体素质从弱到强,知识储备从专到全,心理也更理性冷静。”做就要做到最好。


“我的灵活性还可以,掌握技巧快,但力量性稍差。”张洪章对自己在训练中的表现作出这样的评价。


刚开始体训时,张洪章几乎每次跑步都位列最后几名。“自己上跑步机加练,都是把应急绳绑到腰上,直到实在跑不动了被跑步机甩下来为止。”


在张洪章的努力下,体能这块短板逐渐补齐。“后来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力强一些了,感觉没力气了就‘啪’一巴掌拍到停止键,就这么一直练到优秀。”


引体向上,成绩从零到20多个,靠的是每天挂在单杠上反复练习,手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


“我也逐渐从一个文弱书生变成健壮青年。”张洪章调侃自己的变化。


有趣的是,张洪章多年坚持的太极拳,成了他对于离心机训练、模拟失重水槽训练的“秘密武器”。“离心机训练会给胸腹部造成挤压感,但我会想到太极拳中一些相通的地方,知道怎么样能更好地保护内脏。”张洪章说,“模拟失重水槽训练更有意思,水下训练服又厚又重,限制四肢自如运动。但人在里面先顺着服装漂浮的方向再慢慢引导到自己的方向,而不是一味对抗服装消耗力量,就可以像鱼一样在水里面游。”


image.png

▲2025年8月25日 张洪章在进行水下训练 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然而,身体素质只是一个方面,面对载人航天这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只关注局部。张洪章对这一点的认识尤为清晰。“以前我是习惯发散思维,做一件事总想着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现在是花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用现有的办法把工作做得更好,准确无误地完成好手册上规定的操作,对自己的想法做减法而不是加法。”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被他总结为是“从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到给予更多现实性,从天马行空到落地生根”。


如今,张洪章即将奔赴太空,心中既有对任务的敬畏,也有对梦想的期待。作为载荷专家,他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空间站科研实验,这让他格外珍视。他在地面训练时,就注重了解实验的原理和意义,为了更好地和地面科研人员沟通,实现成果最大化。“空间站里的任何一个实验项目,都凝聚着地面科研人员大量的心血,能在太空亲手完成他们的实验,是幸运,更是责任。”做科研出身的张洪章,十分清楚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的价值。幸运的是,他参与的实验项目,也将在此次神舟二十一号任务中搭载上行。“我期待着在太空环境下开展这项实验,期待取得突破性成果。”


在出征前与记者见面会上,张洪章掷地有声地向祖国和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国之大者’在我心!我们将竭尽全力完成好每一项凝聚着广大科研工作者智慧与汗水的科研项目,助力中国在科技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与跨越。”


39年,上下求索。这一次,张洪章将怀揣报国之心,带着探索之志,在浩瀚太空里,为国家航天事业绘就新章,也让“做国家需要的人”的誓言,在星辰大海间回响。


image.png

▲2025年2月13日 张洪章在航天服测试中(徐部 摄)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