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药学发展奖创新药物奖奖励办法,依据坚持标准、宁缺勿滥和科学、认真、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大学、医疗机构、企业等推荐候选人的申报资料,在充分讨论评议的基础上,经无记名投票,评出7位获奖者,特予公示。公示时间2019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0日,在此期间,如有异议欢迎各界人士以来电、来信、传真或电子邮件等方式发表意见,奖励工作办公室将认真受理,对有关意见认真核查。
2019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创新药物奖获奖人员名单
特别贡献奖:
孙飘扬 研究员级高工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突出成就奖:
李校堃 院 士 温州医科大学
李振国 高 工 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金 磊 正高级高工 长春金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崔一民、霍勇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袁 媛 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
获奖者主要学术成就
特别贡献奖获得者:
孙飘扬研究员级高工,是研发总负责人,负责提出研究思路、制定技术方案、组织课题实施、总结项目进展、撰写审核报批材料、结果审定等工作;优选出阿帕替尼的甲磺酸盐为最佳药用盐,显著提高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具有特别的药学优势,获授权发明专利ZL200810149651.1;克服了国外同类药物有效性差,不良反应严重的难题,全球率先确证了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三线治疗中的突出地位,获授权发明专利ZL200810149650.7、ZL200910209164.4、ZL201210028034.2。
其主持研发的国家1.1类新药甲磺酸阿帕替尼及片于2014年获新药证书(国药证字H20140048/49/50/51)和注册批件,全球独家上市。这是全球第一个治疗晚期胃癌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是全球唯一三线晚期胃癌治疗药,也是唯一口服的胃癌靶向治疗药,解决了全球晚期胃癌二线以后无药可用的难题。2017年7月被纳入全国医保。2013年晚期胃癌临床研究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口头报告,这是第一次中国新药研究在ASCO作大会报告,并入选优秀论文;之后晚期胃癌Ⅱ、Ⅲ期研究报告均刊登在美国《临床肿瘤学杂志》(JCO)上,获国际同行高度认可。
价格仅为同类进口药物三分之一。累计销售50.8亿元,利税20.6亿元。遍布全国3878家医院,累计治疗患者37万余人;累计免费赠药14.72万盒,援助患者4258人。为患者节约费用超90亿元,经济社会效益巨大。
突出成就奖获得者:
李校堃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生物药物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负责人,30年专注于重组蛋白药物基础理论研究与药物研发,聚焦于机体发育生长相关重要功能蛋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GFs):系统研究了 FGFs促创伤主动愈合和功能修复理论;攻克 FGFs 成药技术瓶颈,在国际上率先研发 3 种原创自主知识产权 FGFs 基因工程一类新药(贝复济®、盖扶®、艾夫吉夫®)和 1 种三类载药医疗器械(创必复®)。应用于全国5500 余家医院近 6500 万人次,为各类创伤人群尤其是战创伤、重大灾害性创伤、糖尿病和老年疾病等慢性疾病引发的难愈性溃疡提供了重要治疗手段。在推动 FGFs 产业化的同时,深入研究 FGFs 在生命活动中的调控规律,首次提出“FGF 代谢轴”理论,为 FGFs 拓展到代谢性疾病治疗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Nature, Cell Metab, Mol Cell, Circulation 等发表论文 196 篇(IF≥10 的 8 篇),他引 5960 次。以第一完成人获 2009 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 2018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 2017 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和 2018 年光华工程科技奖等;核心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 32 项,转化及产业化 7 项,推动 3 家企业上市,累计销售额超 50 亿元。
李振国高工,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特点,是我国第一致死病因。被推荐者自主研发国内第一动物类复方中药注射剂疏血通注射液(以下称疏血通),拥有1项PCT专利(专利申请号:PCT/2007/070190)和13项发明专利授权;疏血通是首个以水蛭和地龙配伍、经反复冻融提取活性成分而成的国家二类新药(国药准字Z20010100)。
牡丹江友搏药业依托中国卒中学会和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平台,在2016-2019年完成2416例“疏血通注射液用于预防急性栓塞性卒中复发的研究”(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4ZX09201022010-11),是目前国内外卒中领域率先采用核磁影像客观评价急性期栓塞性卒中复发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给予指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疏血通治疗可降低卒中患者复发风险(15%,P>0.05),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对于首发卒中患者,可显著降低20%复发风险(P<0.05)。对于65岁以下患者,可显著降低27%复发风险(P<0.05)。疏血通能够促进侧支循环重建以增强脑血管储备功能,可阻止其发生/再发脑梗死或轻脑梗死严重程度。体现了疏血通很高的临床价值,创造了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546例疏血通上市后安全性临床监测研究显示,不良反应发生率1.97%。
金磊正高级高工,在国际上,生长激素每天注射一次,使用不方便,但长效生长激素的开发一直受到活性低收率低疗效差的技术瓶颈限制而不能问世。经14年技术攻关,在国际上率先发明了 “N 端单位点聚乙二醇生长激素偶联技术”,每个hGH分子与单一的PEG分子偶联,使人生长激素蛋白免受各种酶的破坏,研制出国际首创每周注射一次、安全性与短效一致的的长效人生长激素,结束了全球60年来生长激素每天注射一次的历史,大大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和就诊用药人数,是中国首个全球主流新药中的原研药,使我国人生长激素生产技术跨入国际领先行列。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发明专利3项,全球生长激素研究会主席科恩博士、亚太儿科内分泌学会主席张壁涛教授以及王广基院士、夏照帆院士评价该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经3000例IV期临床试验证明,“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是治疗内源性生长激素缺乏引起的儿童生长缓慢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与韩国已上市的微球技术长效生长激素相比,零抗体产生,疼痛感更低,疗效更佳,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强,临床验证证据更充分。
已在全国大中城市重点医院广泛应用,累计治疗矮小儿童2万多人,年增10-13cm,有效率90%以上,累计销售9.2亿元,利税4.5亿元。鑫
崔一民教授, 国家1.5类多效固定复方新药“氨氯地平叶酸片(氨叶片)”的注册临床一期临床研究首席科学家。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试验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新药临床试验药物基因组学技术平台建立”项目获2012年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3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7年被评为“中国医药创新品牌系列评选最具影响力创新人物”,2017年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学者奖、2018年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学术兼职包括教育部高等教育药学类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咨询专家;中国药学会产学研与创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等。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依那普利叶酸片上市后临床研究、《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SPPT)》指导委员会委员,荣获2013年中国药学发展特殊贡献奖。
霍勇教授,国家1.5类多效固定复方新药“氨氯地平叶酸片(氨叶片)”的确证性临床研究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亚洲心脏病学会主席、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前任会长。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冠心病介入)主任、中国医师协会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心血管病学专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心血管药物专业组组长。“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依那普利叶酸片预防脑卒中的上市后临床研究》(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SPPT)、“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基于多组学特征谱的H型高血压分子分型研究》首席科学家。荣获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
袁媛研究员,中药资源是我国最具原创性知识产权的战略资源,是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根本,特别是中药材更是中药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优劣业已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术界悉心关注的重大课题。被推荐人长期致力于中药资源研究,专注于中药材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学原理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近5年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863项目1 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2项、中医药行业专项2项、国家药典委员会项目9项和1项国际合作项目资助。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8篇(其中34篇被SCI 收录,他引546 次),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被《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2.124)、《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科学通报》等录用。曾发表在《BMC genomics》上的论文被评为High accessed 论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3 项。
基于分支进化学说和遗传学理论,提出中药材鉴别标记筛选原则;建立覆盖中药生产全链条产品的在线核酸检测系统,并形成系列质量控制标准。利用SNP分型技术构建中药鉴别在线核酸检测系统,解决了中药分子鉴别快速检测的技术瓶颈,并在30 余种易混淆药材和饮片、提取物、成药原料真伪鉴别中应用。其中首次发表了植物类药材配方颗粒PCR 鉴别方法,弥补了因传统鉴定特征丧失造成的鉴定难题;首次发表基于CCP-FRET 技术进行中成药原料投料纯度检测,实现了“丸、散、膏、丹”基原可辨;基于模块化技术,搭建了中药生产全产链条产品原料核酸检测体系,并设计生物分子快速检测箱(201720142239,已授权、第一发明人)和试剂盒(获北京市新技术产品,已销售至23 个城市)。
授权专利45 项,20余项多次被转让或实施许可。建立的中药材核酸快速提取技术被2015版《中国药典》增补本采纳;牵头起草中国药典《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法》(中国药典第一个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通则,编号1001)、《黄曲霉测定法 第三法 免疫法》(中国药典第一个中药质量检测ELISA方法)。牵头起草了首个覆盖中药产品生产全链条的质量标准通则—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中药分子鉴定通则》、首个中药DNA分子鉴定试剂盒质量标准通则--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中药DNA分子鉴定试剂盒(定性)评价技术要求通则》;联合建立国内首家中药分子鉴定第三方检测实验室,获CNAS、CMA认证,面向企业、药房进行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