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节假期,因一场突然来袭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有的秩序,全国人民一度禁足在家。原本打算趁孩子在新东方参加培训之际,春节过后陪父母去北京看看,随着疫情的爆发蔓延,这些计划也就随之取消,遵照指示,宅家抗疫。
受疫情影响,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延期开学,同时引导学生“停课不停学”。我们学校一方面采取线上教学、线上辅导、线上考试等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同时采用线上健康打卡、微信推送政策及通知等形式和学生保持密切联系,掌握学生的日常情况。在此基础上学校开设了“治学大家谈”栏目,让老师、校友以及学生分享自己的求学、工作、做人之道,拉近师生之间心灵距离,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两周前收到严校长约稿邮件,心里很茫然,回顾了一下自己走过的路程,实在找不出可供同学们借鉴的闪光的地方,因此,也就只能硬着头皮聊聊自己求学、工作经历中的点点滴滴,供同学们借鉴。
1985年9月,我从陕西商州的一个农村孩子变成了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的一名学生,入学报到那天是父亲陪着我一起去的,也是我第一次远离家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心里既有期盼又有惶恐,但期盼什么,惶恐什么,我根本说不清楚。我本身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平时和陌生人说话都会结巴、手心出汗,因此也不愿主动和别人交往,班里大部分活动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学习上也没有多大的动力,看着同学各方面能力都比自己强,愈发有时刻远离他们的冲动。自己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但就是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大二第一学期中期。给我们主讲有机化学课的张本才老师,是陕北人,曾经在兰州大学化学系进修过,他的课讲得特别生动有趣,但有浓重的陕北地方口音,时常惹得同学们在课堂上大笑,但他并不生气,总是说只要我讲的内容你们听懂就好,别的都不重要。由于他的和蔼可亲,我和他逐步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我经常在课余时间去他的办公室、实验室请教问题。我给他讲我的情况和困惑,他也很坦诚地讲了他的经历供我参考,并给了我受益终生的建议:“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是提升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自信则是能力的体现,要多向优秀者学习”。在学习上他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建议我在努力学好课堂内容的基础上去阅读相关的教材专著,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工作。这不仅强化了我的基础理论知识积累,同时也扩大了我的眼界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的学习成绩得到大幅度提升,并考取了研究生。
1989年9月我进入兰州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我们是唯一一届先按专业集中学习基础课,一年后再分配导师的学生。我有幸进入马永祥先生门下学习,先生在我眼里既是一位大家,也是一位长者。先生早年在罗马尼亚留学,学习石油化工,在兰州大学率先开展《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我有幸参与先生的《化学专业英语》教材的再版编写,这对我英文写作水平提高帮助很大。先生是那个年代兰州大学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经常帮助系里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修改英文文章,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先生也是兰州大学化学系最早重视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倡导者,他参与了兰州石化异丙苯氧化制丙酮、苯酚的项目。我来组后还参加了过氧化二异丙苯的新工艺研究。先生更是我们科研团队建设的典范,我进入先生课题组时,组里有曾正志、黄国生、武小莉、宋庆宝和金培嵩几位老师,可谓阵容强大,而研究生只有2人。实验室每年暑假都会接受本科生来实验室参与科研训练,如果参与横向项目研究,先生还会支付一定的报酬。实验室的氛围宽松和谐,每到节庆日,先生还会自掏腰包请实验室里的老师和学生吃饭,并形成了惯例一直到先生退休,如今这一惯例在我的实验室得到了传承。
1992年我研究生毕业留校,当时化学系的领导决定让我留在有机教研室搞教学,同时随马永祥先生做科学研究。留下来的前三年教学任务很重,我每周独立带一组实验,要提前做预备实验,要填写实验卡,要批改30份实验报告,并作为沈凤嘉老师的有机化学课程助教随堂听课,课后辅导答疑,批改两个班60多人的作业,一周集中上一次习题课。当时使用的教材是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英文教材《introduction to organic chemistry》,我足足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完全吃透了这部教材的内容和编排体系。经过这段助教经历,自我感觉英文和有机化学专业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明白了古人讲的教学相长的道理。留校第四年改任焦天权老师助教,她用的教材为南京大学胡宏纹院士编写的《有机化学》,这次主要是学习她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掌控能力,为自己走上讲台做准备。同时在这段时间接替许鹏飞老师担任90级有机班班主任。
转眼30多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求学和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情形心中会激起莫名的感动和不安。感动是因为在迷茫的时候有人指引和帮助,使我获得了不一样的人生。不安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没有取得老师和朋友所期待的成绩。期望同学们能以我为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发愤图强,做对新时代有贡献的人。
(作者简介:梁永民,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萃英学者二级教授。)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