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双印:“交叉”助力 攻破“缺陷”

来源:湖南大学新闻网      2020-05-22
导读:从2002年到2020年的18年间,他曾在7所高校,6个不同的学院学习、工作过,在Nature Chemistry、Nature Catalysi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 他入选了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中国高被引学者; 他接连荣获教育部青年科学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学技术人物奖,“纳米研究青年创新奖”“Materials Today新星奖”……

王双印老师。

从2002年到2020年的18年间,他曾在7所高校,6个不同的学院学习、工作过,在Nature Chemistry、Nature Catalysi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

他入选了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中国高被引学者;

他接连荣获教育部青年科学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学技术人物奖,“纳米研究青年创新奖”“Materials Today新星奖”……

36岁的他已在化学领域赢得诸多荣誉,他就是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双印。跨度广阔的交叉学科背景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模式,也为其在科研领域开拓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自2013年成为一名湖大“青椒”后,他不但在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等方面都投入大量心血,更将自己化作源泉,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带来了条条清流。

王双印老师(右四)参加化学化工学院特色活动“C-Lab”。

交叉思维立标杆

“当年报考填志愿时,没有填写任何与化学相关的专业。”他与化学的初次“触电”,是一个巧合的际遇。2002年,来自河南的王双印考入浙江大学,“被调剂到了冷门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而这个专业恰恰是浙江大学的王牌专业。”

大四那年,王双印偶然获得去日本交换学习一年的机会,回国后选择留在浙江大学读研究生。又一个偶然的机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浙大设置考场,招收博士生。他本着陪室友试一试的心态去了考场,结果考上了!

从本科到博士,时间的积淀,让他逐渐领悟到一种新的科研范式——拓宽知识背景,培养多学科的交叉思维。2010年博士毕业后,在三年的时间里他前往了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三所高校选择了高分子、机械和物理天文三个非化学学院(系),开展研究工作。“这不仅仅是丰富自己的求学、工作经历,更希望能接触更多元的知识体系,以后开展科学研究时,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方法,通过学科交叉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王双印说。

正如王双印老师作为学院特色活动“C-Lab”主讲嘉宾时所说的:我们在任何阶段都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这样才能应对变化,才能有选择的权利;要顺应国家的需求,找一个切入点,和兴趣点,选择具有前沿性的领域进行研究;要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国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就解决什么问题。”

在基础研究方面,王双印开辟了“电催化剂缺陷化学”方向,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跑地位。他发挥自己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成功将物理、天文学科着重研究的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催化剂缺陷的可控构筑,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缺陷催化机制。在应用研究方面,他开发了负载型催化剂的批量、普适化制备工艺,为燃料电池以及清洁能源生产等领域催化剂的应用提供了空间,解决了燃料电池催化剂批量制备的“卡脖子”问题。

目前,王双印团队正在朝着新的交叉方向前进。“老师常常强调交叉思维,”博士生严大峰说,课题组的研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开辟新方向,每到这时老师都会特意邀请权威专家学者讲座。“跟不同领域的专家深入探讨之后,能收获很多在文献或者数据上没有的知识。”

23620

王双印老师(后排右三)与学生们在一起。

立德树人有担当

王双印不仅仅在科研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更是在学科建设与学生培养上倾注了无数的心血。

他致力于为湖南大学物理化学学科的发展搭建平台,2016年组建石墨烯材料与器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并担任重点实验室主任,组织并担任2018中国化学会电催化与电合成国际研讨会主席、2019中国化学会能源材料与缺陷化学研讨会主席、2019第二十次全国电化学大会副主席。

他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承担化学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海外课程项目,参与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精编物理化学讲义》;他积极承担教学任务,担任本科生、研究生核心专业必修课教师,在课堂上传播希望的种子和知识的钥匙。

在众多的课程中,王双印讲授的《物理化学》是一门专业核心课,课程知识较为传统陈旧。为了让讲授的原理性内容、公式、逻辑性推导不那么乏味,他不断地往知识体系里面添加新的“养分”。 “学生都喜欢听新鲜的事,那就把课程里基础性的知识和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结合起来讲,这样同学们就会睁大眼睛听你的课了。”王双印说。

课堂上短短四十分钟,课下却要下一番苦功夫。王双印有一套独家的“三看”法则用来备课:看专业书籍、看教学PPT、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他说,看专业书籍,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看教学PPT,能够突出讲课重点,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上课观感;看教学视频,可以学习其余老师的经验。

无论多忙,王双印都会花时间与自己班级的学生聊天交流,还会定期开组会沟通研究进展情况,一起探讨解决近期在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目前,王双印的课题组里有4位老师、30多名学生,研究方向各有侧重,但他都能清清楚楚地记得每个人做的课题、做到哪一步。

“王教授是一个求真务实、工作努力,并且在创新和追求科研前线动力十足的人。”博士生陶李跟着王双印做研究已经第六年了,六年来,王双印在科研、学习、工作各方面对他悉心指导。“有好几次,王教授晚上十一点还在回复我的一些科研难题,感觉王教授比我自己还要关心我的科研。”提及导师,陶李满是感激。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