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宁学院化学与化工系青年教师雷晓武、岳呈阳教授研究团队在半导体发光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以“Three-Dimensional Cuprous Lead Bromide Framework with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Blue Photoluminescence Emission”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杂志上,以上研究成果为济宁学院第一单位,雷晓武、岳呈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由全球著名Wiley出版公司发行,为化学领域的顶级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12.257。期刊上收录的文章以通讯类为主,研究领域涵盖了化学各类学科。收录的学术论文主要是化学领域具有重要原创性、突破性、新颖性的研究成果。这是我校教师首次在该期刊上发表科研成果。
有机-无机杂化铅基钙钛矿被认为是新一代的光电材料,具有优异的光伏效应、半导体发光、光电探测等物理性能,尤其是在发光二极管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在光电材料领域中,蓝、绿、红三基色发光二极管作为三基色在照明和显示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绿光和红光钙钛矿材料的光量子产率可以达到90%以上,已经满足了商业化要求,但是蓝光钙钛矿材料的光量子产率不足5%,尽管通过掺杂改性、纳米化等结构调控实现了光量子产率的提高,但是其较低的结构与光学稳定性严重制约了钙钛矿发光材料的应用。因此构建高效稳定的钙钛矿蓝光发射材料是目前具有挑战性和重要意义的国际性研究课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针对以上研究难题,该团队创造性地将d10过渡金属Cu引入到单金属铅卤化物中,利用异金属不同的配位模式构筑了一种新型的三维混金属卤化物[(NH4)2]CuPbBr5。相比钙钛矿量子点而言,其明确的晶体结构为研究材料的构效关系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在紫外线激发下,该类材料可以发射很纯的蓝光(441 nm),色坐标为(0.16, 0.16),光量子产率提高到32%。此外,该类材料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在潮湿环境中暴露三年仍然具有相同的发光强度。这是目前国际上第一个关于三维金属卤化物蓝光发射材料的报道,为新型蓝光LED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6990)
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微孔材料的结构调控与光电性能研究,在本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进展:Chem. Commun. 2020, 56, 5925-5928; 2019, 55, 6874-6877 (IF = 6.12);Chem. Eur. J. 2017, 23, 14547-14553; 2020,10.1002/chem.202001178(IF = 5.16),Inorg. Chem. 2020, 2020, 59, 4311-4319; 2017, 56, 10962−10970; 2016, 55, 12193-12203; 2015, 54, 10593−10603 (IF = 4.85)。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