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十余名本科生发表SCI论文30余篇,多人免试前往北大等高校深造——南京理工大学朱绪飞教授和本科生科研训练团队的故事

来源:南京理工大学钟声网      2020-07-31
导读:带你去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的成长营看下——十余名本科生发表SCI论文30余篇;4人获校长奖章,3人获评省三好学生,1人获评省2018年大学生年度人物;第14届全国“挑战杯”二等奖,第16届全国“挑战杯”一等奖;2018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论文”;10余人次获工信部创新创业特等奖、一等奖;近四年,3人免试北京大学深造,5人免试上海交大,3人免试复旦大学,10余人免试南京大学、浙大、中科大、西安交大……

这些本科生学霸都来自化工学院的朱绪飞教授科研训练团队。现在,朱老师的“追梦学子群”中还有30余名四个年级的在校本科生,由朱绪飞和宋晔教授共同指导。近几年,团队获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授权专利10余项,发表SCI论文近百篇,其中JCR的一区二区论文占70%以上,两篇ESI高被引论文。朱绪飞教授曾获学校优秀教师优秀班导师”“我最喜爱的导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等称号。

在闪亮的成绩面前,朱绪飞教授的经验却特别简单:多替学生着想,帮学生解好三道难题。

在学生眼中,朱教授既是材料学科方向的学术大牛,又是愿意带科研小白入门的引路人;既能花三四个小时、一对一讲解课题的研究机理,又能在清晨5点给学生回复论文修改意见;既能整天陪学生修改参赛材料,又会给学生做麻辣虾和美味年糕,还能随时随地帮学生减压。学生喊他教授大叔,因为他有教授的学识和眼界,更有邻家大叔的暖意和胸怀——

解科研难题:要想“锦”上添花,须得先织好“锦”

除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课外,朱老师还开了一门《智慧与成功》公选课,在校内热度很高。很多选修这门课的同学成了朱老师成功实践的“粉丝”。近几年,朱老师团队的本科生获奖越来越多,发的论文层次越来越高,很多学生慕名而来,通过一些交流后,正式加入科研训练团队前要师生约法三章:学习成绩要稳步上升、英语六级要达标、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超强的行动力。

放在第一位的就是课堂学习不能耽误,知识体系要全面而扎实。朱老师定期会了解每名成员的年级排名。朱老师说,课堂学习永远是夯实基础的主阵地。科研训练是第二课堂,是锦上添花的好事情,能添多少“花”,首先得看“锦”织得有多大有多好。2018级张健鹏说:“朱老师一直强调,学业是第一位的,不要求我们占用学习时间搞科研,但也要我们珍惜科研训练的机会。”团队成员的一篇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是学生课余时间科研成果的结晶,更是课堂学习成果的体现。

“抓大放小”和“传帮带”是朱老师的秘诀。在实验细节上,朱老师可以花几个小时手把手教,面对面谈,然而在有些事情上,他却很乐意当一个“甩手掌柜”。2018级周沁怡说:“刚进团队的时候,感觉像进入了一个未知的新世界。老师花很长时间,用特别生动的语言介绍课题的机理,教如何查阅文献、整理文献,逐步帮我理清科研方向。”暑假开始至今,周沁怡已经有了阶段性成果,经过老师反复多次的修改,她的论文已经投出。

在确保规范和安全的前提下,朱老师经常当一个“旁观者”,让学生在群里自由讨论解决。刚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由研究生们手把手教他们实验操作、分析曲线、绘制图表。出现难题时,也是先与师兄们商讨解决方案,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或者出现了方向性错误时,老师才伸手支援。朱老师说,“传帮带”很重要,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基础,让他们指导学弟学妹,不仅能让他们重温实验过程,也能让新入门的成员更细致地了解实验过程中的难点和易错点,这样有助于本科生独立科研能力的提高。

解发展难题:出成果很重要,有方向更重要

不少新成员加入团队初期,是被师兄师姐的一篇篇论文、一项项专利、一个个奖励所吸引,缺少清晰的个人目标以及发展方向。朱老师在和大家交流时,经常提到:成果很重要,有方向更重要。科研训练的目的绝不是获奖证书,而是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找准自己适合且擅长的研究方向,继而深入钻研,做出创新的成果。有了这些,论文和参赛获奖都是水到渠成的。在关注学生科研进展的同时,朱老师和宋老师还和每名同学一起制订新一个阶段的目标,指导学生将科研成果完善成论文、专利等形式,随时备战下一个阶段的各类赛事。机会总是格外垂青有准备的人。团队的一项项奖励的获得,和这细致而周到的计划分不开。

当学生在团队里得到一定的锻炼,且有了更心仪的方向之后,朱老师很舍得将学生“送出去”。提起2018级张家骏,朱老师不吝夸奖:基础扎实习惯好、肯下功夫有自信、脑子灵活善于思考,是个搞科研的好苗子,缺点就是对自己要求过高,不太会在眼前得失和长期收获间找到平衡。朱老师摸清张家骏的情况后,鼓励他到更合适的舞台去历练自己,去见识别人的长处。大一第一学期就成功在牛津大学EC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张家骏斗志昂扬地参加了多项赛事,却遗憾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第六名,无缘决赛)和一次校内重量级奖项评比中铩羽而归,张家骏陷入困惑之中。朱老师帮他一起分析失利原因,帮他“调转车头”在另一个地方爬起来。张家骏渐渐回到最佳状态,同时也认识到自己最大兴趣点不在朱老师的材料学方向,而在有机合成方向。朱老师多方打听了解到,学院海归教授张根在这个方向的研究水平较高,且团队正需要学生加入,朱老师就果断将张家骏“送”了出去,就像送学生去名校深造一样。“帮助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是每一位师者最真诚的心愿。

朱绪飞说,因材施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首先得看学生适合什么方向,要给学生打造最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另外,学生的性格特点也要了然于心,要适时调动学生性格特点中的有利因素,打磨学生的部分缺点,让性格特点转化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助力。

解生活难题:大叔永远正能量满满

说话永远带着笑,每天早晨都在微信群里发励志的话鼓励每一个学生,回复问题时永远带一个小花的表情……这是学生提的最多的生活中朱老师的形象。张钊荧说:“老师每次在群里答复问题的时候,都会在每一句话后面加一朵花,我们在群里交流时也加,大家心照不宣,老师这个小小的举动带动了我们这个团队的默契感,谁遇到了问题,大家都会热心解答。”

朱老师和学生之间有接头暗号。“大石头、八个大字、原子弹……”这些都是朱老师和学生约见面的地点。周沁怡说:“老师总是考虑不耽误我们的学习时间,配合我们的时间。每次谈课题进度和解决难题,老师总是根据我们在的位置,来找我们,从来不让我们去找他。”银杏广场的大石头处、图书馆一楼的八个大字处、止戈园的两弹一星纪念碑处……到处都留下了朱老师和学生交谈的身影。

有时候,课题组的同学们没空吃饭,朱老师会从家里带饭过来,也经常会请大家去他家吃饭,朱老师最拿手的菜是麻辣虾。很多同学都说,在实验室呆久了,心心念念的就是这一口。在本科期间发表了7篇SCI论文,拿奖拿到手软的于梦诗刚进入北京大学深造。在我校读书期间,她经常太过专注忘记好好吃饭。那时,朱老师每周有一天在紫金学院授课,晚上下班后都会从食堂带一份蒸饺给于梦诗,顺便沟通一下当周的科研进展和难题。于梦诗说:“朱老师是一个永远都充满正能量的人,他对所有的事情都怀揣着巨大的热情。每次陷入低谷都是朱老师激励我前行。”

刚获得全国“挑战杯”竞赛一等奖的2016级李晨说:“在备赛期间,朱老师经常整天陪我们修改ppt和讲稿等内容。忙到晚饭的时候就带我们去一号门吃水饺,这是在紧张备赛过程中难得的休闲时光。朱老师对作品说明书、视频和讲稿等方面的指导细心仔细,光视频就前前后后提供了8次修改意见,收到老师的邮件很多时候都是清晨五六点,老师一直把我们的事情看得最重要。临近比赛日,朱老师让我们暂且从繁重的资料中离开半天,带我们去周边逛逛,给我们减压。到了比赛现场,还从包里掏出象征丰收和收获的小食物,比如花生,年糕,给我们加油鼓劲。那一刻,真的体会到了一种我在比赛,有家长在等待的感觉,特别温暖!”

暖暖的教授大叔,最爱帮学生解题,每道题都解到了心坎儿里!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