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1组
序号 | 姓名 | 单位名称 |
1 | 赵建龙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2 | 王博 | 北京理工大学 |
3 | 刘日平 | 燕山大学 |
4 | 宗保宁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5 | 王琪 | 四川大学 |
6 | 吴广明 | 同济大学 |
7 | 翁杰 | 西南交通大学 |
8 | 孟家光 | 西安工程大学 |
9 | 黄政仁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10 | 蒋阳 | 合肥工业大学 |
11 | 沈晓冬 | 南京工业大学 |
12 | 向卫东 | 温州大学 |
13 | 郑占丰 |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14 | 汪宏 | 南方科技大学 |
15 | 李建功 | 兰州大学 |
16 | 汪敏强 | 西安交通大学 |
17 | 郑玉婴 | 福州大学 |
纳米3组
序号 | 姓名 | 单位名称 |
1 | 张锁江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2 | 王玉忠 | 四川大学 |
3 | 董晋湘 | 太原理工大学 |
4 | 展思辉 | 南开大学 |
5 | 胡陈果 | 重庆大学 |
6 | 吴季怀 | 华侨大学 |
7 | 佘远斌 | 浙江工业大学 |
8 | 曹荣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9 | 赵东元 | 复旦大学 |
10 | 刘维民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11 | 李春忠 | 华东理工大学 |
12 | 季君晖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13 | 李学兵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14 | 张健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15 | 凤仪 | 合肥工业大学 |
16 | 张勇 | 清华大学 |
17 | 洪长青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纳米科技”重点专项简介
纳米科技是21世纪国际最重要的前沿科技领域之一,对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其科技成果已经进入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境、航空航天及国家安全等各个方面。世界科技强国纷纷将纳米科技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在国家各部门联合支持下,我国纳米科技研发水平已跻身国际第一梯队,部分基础研究跃居国际领先水平。为全面提升我国纳米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于2016年正式启动实施。
“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属于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领域。专项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自主创新为核心,针对国家重大发展需求和纳米科技重大、基础、关键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借助纳米科技的多学科、多领域交叉优势,大力加强纳米科技与其它科技的交叉融合,实现交叉前沿领域的重大突破,着力解决纳米科技应用与产业化关键技术问题。
专项围绕新型纳米制备与加工技术、纳米表征与标准、纳米生物医药、纳米信息材料与器件、能源纳米材料与技术、环境纳米材料与技术、纳米科技重大问题等七方面任务进行战略部署。主要目标是获得重大原始创新和重要应用成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力争在若干优势领域率先取得重大突破;保持我国纳米科技在国际上处于第一梯队的位置,在若干重要方向上起到引领作用;培养若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衔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带动和支撑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国家级纳米科技科研机构和创新链的建设,推动纳米科技产业发展,带动相关研究和应用示范基地的发展。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