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温和条件下氮气的活化与转化是人类需要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几乎所有人工合成的含氮有机化合物都需要经过工业合成氨(NH3)。而传统的工业合成氨过程(Haber-Bosch Process)条件极其苛刻。据推算年耗能占全球能耗的2%左右,并且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因此,将氮气直接、高效、温和地转化为含氮有机化合物,而不经过NH3, 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报告中,席振峰院士讨论了不同配位模式的金属-氮气参与的氮-碳键形成的不同反应模式,同时也指出,尽管目前部分从氮气合成含氮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已经可以完成合成循环,但相应的催化过程尚未实现,金属-氮气配合物的新反应模式、多金属体系和主族金属促进的氮气活化与转化的新机制、光/电驱动的合成反应及多相催化过程,以及不同方法的协同作用是该领域未来研究的重点。
报告会后,席振峰院士首先参加了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研讨会,与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师代表举行座谈会,就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交流讨论。随后听取了我院几位青年学者的研究工作汇报,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并对他们未来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建议。
席振峰院士1983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9年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郑州大学和河南化学研究所(导师:金斗满研究员);1996年博士毕业于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导师:高桥保教授)。1998年4月,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1999年7月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任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研究内容涉及金属有机化学、配位化学、光化学、电化学、有机合成化学及催化,主要集中于氮气的活化与转化,致力于实现温和条件下直接从氮气高效合成含氮有机化合物。曾获首届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2004),中国礼来科技贡献奖(2005),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一等奖(2007),ThiemeChemistry Journal Award(2007),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2014)等奖励。现任美国化学会学术期刊Organic Letters副主编,同时担任国际学术期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Synlett/Synthesis, 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 Chem. Lett., Asian J. Org. Chem., Bulletin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及多个国内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担任多个国际会议的咨委、主席或共同主席。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