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陈晓亚院士:与植物相伴的馨香人生

来源: 投必得学术   赵建国   2019-05-15
导读:陈晓亚,植物生理学家;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学系,1985年在英国雷丁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从植物化学分类到研究植物次生代谢,与植物相伴,科研给予他无穷的乐趣。

陈晓亚

陈晓亚,植物生理学家;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学系,1985年在英国雷丁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上海辰山植物园园长。

陈晓亚院士在植物次生代谢(特别是倍半萜生物合成)、棉纤维发育和植物抗虫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一定价值的成果,克隆鉴定了棉酚合成途径的一系列酶和调控因子,解析了青蒿素等倍半萜成分合成调控机制;鉴定了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的关键转录调控因子和细胞壁伸展蛋白,为阐明棉纤维和表皮毛发育的分子机制作出了重要贡献;利用棉铃虫防御基因,发展了植物介导的RNA干扰抗虫新技术,推动了相关生物技术的发展。

image.png

万事莫如勤奋乐

个子不高,身形偏瘦,高高鼻梁上架着一副有“深度”的眼镜,谈话中不乏睿智之语,这就是中科院院士陈晓亚。

image.png

陈晓亚是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的1970届校友,初中阶段学习对于他的影响很大。“我还记得当时读书条件很艰苦,教室就是土房子,书桌都是破的,电也是时有时无,但那时候我们学习劲头很大,都没有觉得苦。我一直很庆幸,在当时那么艰苦的环境里,还有一张属于我的课桌。”回忆当年,陈晓亚说,“我印象很深的是搬着小板凳去上学。”

1967年,陈晓亚上初中,许多学校都关了。“我很怕没有学上,但当时学校还是留给我们学生一片安静的地方读书。”“那时候学校食堂的午饭一顿是5分钱,我还记得米饭很好吃!”说完,陈晓亚哈哈大笑起来。

陈晓亚告诉记者,自己读书时恰逢“文革”动荡,经历动荡之苦的他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陈晓亚感慨说,万事莫如勤奋乐,一个人成长的时候初中时代很重要,在西湖中学的时间不长,但却是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也就是那时培养了他读书的好习惯,受益一生。

image.png

科普亦是研究的一部分

在一次采访中,陈晓亚提到前不久刚完成《十万个为什么》中《植物》分册的编写工作。

实际上很多科学家不愿写科普,只想着研究,对此,陈晓亚表示,对于科学家来说,虽然科研与科普在时间上可能会产生矛盾,但科研与科普是息息相关的。科学家在做研究的同时,就应该能用通俗的语言把科学知识传递给公众,科学家做科普,义不容辞。

image.png

“我们搞生命科学的,无论是植物、昆虫、微生物,还是哺乳动物研究领域,都可以做出优秀的成绩。随着经济、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保护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生命科学与技术研究的行列。”

研究的动力来源于兴趣与动力

据悉,陈晓亚长期从事植物次生代谢和棉纤维发育研究,早期曾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开始做植物分类学研究时主要从事伞形科分类,就是根据植物的成分进行分类,这中间很多工作与植物次生代谢有关,于是一步步由宏观生物学研究到分子生物学。”

image.png

“我不仅从事棉酚代谢研究,还进行棉花纤维发育的研究。棉纺织品最受消费者的青睐,棉纤维是需求量最大的天然纤维。棉纤维的品质与其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密切相关,也与棉区农民的收入密切相关。棉纤维是棉花种子上的单细胞表皮毛,是最长的植物细胞之一,它的发育过程神秘而有趣,是我们实验室研究的重要内容。”从陈晓亚的介绍中,不仅让人分享科学研究的一份乐趣,更让人感受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家应当对科学问题感兴趣而进行研究,而不是追时髦。我逐渐从植物化学分类到植物次生代谢的研究过程,并不是刻意的行为,而是因为科学本身在不断发展深入。”苦心钻研中,陈晓亚不仅建立起扎实的科研体系,他还希望能在有限时间内做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

参考资料

【1】微信公众号“ 投必得学术”(ID:topeditUS),陈晓亚院士:与植物相伴的馨香人生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