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韩斌院士 ——让科学的声音铿锵

来源:广西大学校报   刘娜利   2016-11-23
导读:他是一位歌者,沿着科学大道,执著为歌,顽强求索。为了让科学之声有力地铿锵。

1.png

初冬,在碟山路上,午后的阳光透过芒果树繁茂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像每次回母校一样,韩斌院士又抽空约上在广西的同学漫步校园,一路感受着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追寻曾经的足迹。看到有不少学生在湖畔和树下专注地学习,他都会满怀喜悦。

他,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韩斌是广西大学硕士毕业生,1988年毕业于广西农学院分子遗传学专业,作物基因组与遗传学家,中科院院士。他因利用基因分析法研究出人类栽培稻的起源地在广西,被称为破解“基因天书”第一人。

没有豪言壮语,有的是行动

精神抖擞,身体健壮,笑容灿烂。见到韩斌院士,一定有不少人会颠覆以前对科学家的固有印象。因为他没有“布满血丝的眼,不苟言笑的性格,忙得不修边幅”。

7点30分,他走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科学院基因研究中心青松叠翠的庭院,几分钟后便走上那座紫色的办公楼,走进被书柜占据了半个空间的办公室,泡一杯清茶,然后打开电脑,收看邮件。随后,在网上查看国际前沿专业科研资料或阅读最新文献。随后或找学生座谈、给予指导,或撰写论文或到实验室做试验。累了就临窗远眺一会儿,或站起来做几个健身动作。因为他还担任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所以在没有特殊公务的情况下,韩斌院士一天的工作通常就是这样拉开帷幕。繁忙而有序,一切都在计划中进行。

当记者问及对于浩繁的科研工作,比如每天主要与实验、数字、分析、论证打交道,工作总是这样日复一日地进行,是否有感觉枯燥乏味的时候。韩斌院士说,他现在喜欢研究水稻。在这条追寻、求索的路上,有突破、有欣喜,亦有瓶颈和低谷。但再累、再难,对他来说,这都是一项快乐的事业。

韩斌院士1985年从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这位担任学生会主席、品学兼优的学子选择了继续学习深造,报考了广西农学院微生物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并顺利成为广西分子遗传学研究室的一员。

他说,是硕士生涯改变了他的一生。因为他选择了西大、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遇到了一位好导师。

在这里,在导师马庆生教授的指导下,在浓厚的研究氛围中,他加倍发奋,分秒必争。3年,他的生活几乎是固定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宿舍、餐厅、运动场这六点一线。

每当进入实验室,他都深深沉醉其中、完全处于忘我状态,如在协助导师做花生青枯病菌致病机理试验过程中,他每天都接种几百株花生,超大量工作。

 在周末,他还活跃在篮球场、足球场。忘我工作、积极健身。在宿舍,同学生病,他帮助打饭,悉心照顾。他还带动同学一起学习,经常把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刻苦努力,乐于助人”是同学对他的评价。

3年后,他被导师推荐到英国约翰英纳斯研究中心塞斯伯里实验室攻读博士。韩斌院士说,他忘不了在西大时导师马庆生教授的悉心指导、言传身教。就是在赴英深造前,为提高他的英语水平,曾留学英国、英语水平很高的马老师还再次争分夺秒对他进行了专项强化培训。更不用说马老师求真务实、严谨执著的科学精神对他产生的深远影响了。带着这份良好的传承,博士毕业后,他前往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同样,在实验室,他依然勤奋工作,运动场上也依然有他活跃的身影。健康快乐地工作学习,是他不变的理念。六年后,他的博士后研究圆满结束。正如导师马老师的意愿,韩斌选择回到祖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继续在祖国,在科研大道上,不懈努力着。

当科学成为信仰,成为理想,它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会推动他在这个浩瀚瑰丽的科研世界里顽强求索,并推动他攀向一座又一座高峰。

所以,韩斌院士说,做科研需要理想,做科研要有理想。要有好身体,还要有好心态。

没有波澜壮阔,守的是执著

数千年前,当人类文明的曙光照耀在华夏大地,一粒被驯化的水稻种子在广西大地植根。自此,那一缕缕稻香芬芳在广袤的大地,造福着人类。是广西,是在广西珠江流域,我们的祖先孕育了稻作文化。2012年10月4日,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韩斌院士这一研究结果,他从基因角度揭开了水稻驯化起源历史之谜。

从学生到教师、到科学家,韩斌院士一路执著,始终用他坚强的信念和求实的科学精神,执著地投入到水稻基因组学研究,群体遗传学、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栽培稻的起源和驯化等研究之中。

在寻找驯化稻的前世今生,破解栽培稻“基因天书”这一征程,他带领团队可谓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选择这个课题,挑战性十分强。因为此前很多学者都有了一定结论。而且研究水稻起源,是一项系统全面的科研工程,不仅要构建整个基因组变异图,还要找到水稻驯化的位点,并进行深度测序,等等。       

在这一研究过程,针对水稻变种资源的搜集和调研,他与中外科学家合作,将搜集到的几乎是全部代表性水稻类群1000多个样本进行测序,再对精选出的材料进行地域确认等诸多方面的对比和分析,再对数千个基因进行鉴定。但不管数据量多么大、分析过程多么复杂和艰难,都没有使他止步。曾经为获得相关方面的一些研究资料,他前去日本,与较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一位专家进行沟通,最后这位成果卓著的日本专家被他的真诚打动,同意提供野生稻种材料和开展合作。随后,韩斌院士又带领团队对1500份研究材料通过性状考察,在繁杂的细节分析中找到了55个驯化位点再进行分析比对等等,终于完成了水稻全基因组的精确测序工作。解开了水稻驯化和起源之谜。

除此之外,韩斌院士还有多项卓著的研究成果。他还率领团队与相关单位合作,完成了谷子单倍体型图谱的构建和大量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这一成果在《自然-遗传学》发表,标志着我国在谷子遗传学研究领域闯进了世界领先地位。依托一系列研究成果,他先后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3篇,在国际重要核心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等等。他还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的重要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和主题报告。他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一)。 担任《基因组学》、 《e生命》、《分子植物》、《水稻杂志》等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英国约翰英纳斯研究中心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等。

他说,做科研没有捷径,要有求真务实的韧劲,要做扎实,不可急功近利。在每一个科研层次,收获都不一样。正如登山,每一个高度看到的风景都不同。

image.png

没有墨守成规  担的是未来

在培养学生方面,韩斌院士把它当做自己的一项重要责任。

学生进入硕士、博士阶段,是培养社会责任、科研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阶段。导师不能手持鞭子当家长,更不能千篇一律做模具,也不能仅仅教会学生如何做科研。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科学发展的要素,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不畏权威,大胆探索。

针对不同学生的培养,他说,要了解学生、挖掘潜能,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特色育人。要注重个性发展,让人才无限成长。比如有的学生敢于闯,创新能力强,那就培养他的精英能力。有的学生喜欢跟着别人做事,喜欢被安排,那就让他跟着别人跑,在稳中成长。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点”,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最佳提升。试图把每个学生用一个模式去培养,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精英、全才,是不可能的。这就好比研究水稻,不同品种有不同特性。

谈到协作精神。韩斌院士打了一个比方,把一条染色体测出来,是由多个环节的工作组成,哪个环节都不能有差错。就相当于在江上架一座桥,怎样达到桥墩和桥梁之间的高度契合?这就涉及到协作问题,这就要求团队每一个成员的鼎力协作,哪个环节都缺之不可,都要紧密结合。所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十分重要。

用崭新的育人理念,韩斌院士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有的学生在科研领域已经崭露头角,截至目前,韩斌院士的研究生有的获得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有的获得中国科学院刘永龄奖学金的特别奖,还有的获得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等。

一直以来,韩斌院士都在热切关注母校的发展和科研动态,会定期不定期回母校做学术讲座,和师生们分享科教心得,探讨方法,并深入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 。他用这种方式感恩,但报答母校的更是他在自己的领域执著求索,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出的卓著贡献。

就这样,韩斌院士执著地用他始终如一的行动,努力让科学的声音远播、高扬,铿锵有力。

参考资料

【1】广西大学校报,“让科学的声音铿锵 ——记我校校友中科院院士韩斌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