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其龙是“土生土长”的浙大人。
热爱长跑的他,学生时代曾是浙江大学的“长跑冠军”,长跑培养了他扎实进取的性格。
潜心化工学科、肩负期盼的他,还是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走出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直面“卡脖子”难题,他勇往直前。
振兴浙大化工,我们这代人有责任
1978年,高考化学成绩优异的任其龙考入浙大化学工程系。一段长达四十余载未曾间断且将继续的“求是”情缘,由此开启。
在玉泉校区、老和山下,任其龙度过了大学时光,先后获得了浙大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我的导师是浙江大学教授吴平。他对学生好、做科研细致,喜欢做一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他常教导我们做课题要扎扎实实。”任其龙认为,一代代师生传承,是会有痕迹留下来的。
学生时代,拿过多年学校运动会“长跑冠军”的任其龙,是不折不扣的“运动达人”。为了参加接下来的4×400米比赛,他曾在1万米长跑最后两圈体力有所保留的情况下,跑出35分多钟的好成绩。任其龙笑着说:“搞体育的人不服输,毅力肯定没问题,而且很有团队精神。”
如今,40多年过去,昔日青涩的学子成长为浙大化工学院培养出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谈及当选院士的心情,“责任”一词在任其龙的话语中反复出现。“能有幸当选院士,我确实很高兴,但体会更多的是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说,“化工学院的前身是创立于1927年的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它是我国第一个化工系。发扬求是精神和老化工优良传统,振兴浙大化工,使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这代人有责任,要争口气。”
国家需要就是科研的意义
“工科科研不能光自己闷着头干,要处理好校内、校外关系,要与国家、社会需求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既把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解决了,也能反过来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向前迈进。”任其龙说。
如何攻克化学工程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助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任其龙及其团队孜孜以求。
在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任其龙领衔的“天然活性同系物的分子辨识分离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研究瞄准的靶心是我国新药创制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用于医药创制的关键技术——天然活性物质分离制造技术的水平与国外相差巨大,受到严重的专利与技术封锁,高纯活性单体90%以上依赖进口,高端产品市场份额仅占全球3%。“制药原料被国外垄断,卖与不卖、卖什么价全凭他们说了算,卡你的脖子,这怎么行?”任其龙感叹道。
为了突破技术封锁,任其龙带领团队“轮班倒”进行科研攻关,解决了分子选择性低、分子辨识分离差、分子易乳化、容量小等一系列问题,建立了天然活性同系物分子辨识分离新方法与技术平台,并成功投入产业化应用。经过十余年产学研结合攻坚克难,从此我国天然活性同系物高纯单体制造在世界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
类似的项目其实还有许多。长期从事化工分离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创建分子辨识分离工程平台技术、实现生物基原料到高端化学品的高效制造,任其龙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为我国化工、制药等行业的绿色生态转型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紧扣国家、社会的需要,是我们的责任。”在任其龙看来,中国是一个化工大国,化工领域还有很多“卡脖子”问题等待着科学家去突破,而直面它们便是科研的意义所在。
老中青结合,重视“传帮带”
除了做好学术科研,加强人才引育、团队建设、学生培养等,也是任其龙时刻挂在心上的问题。
“就工科而言,做好团队建设尤为重要,要老中青结合,重视‘传帮带’,不然年轻人无法获得充分成长,工程也没法做好。”在2009至2017年任浙大化工学院院长的8年间,任其龙尽心尽力发展学科,优化人才生态。而今,化工学院当时引进的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活力四射的创新生力军。
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任其龙前行的脚步未曾有片刻停歇。他总是严格要求学生,强调做学术不能“忽悠”、马虎,鼓励学生要有品格、有实力。自认为是“严师”的任其龙,在学生眼中,却是一位“看上去有点威严,实际接触起来很亲切的老师”。
“我做本科毕业设计时就在任老师的课题组里。任老师工作繁忙,却总会抽出时间与我们讨论,指导方向。论文成稿后,任老师也细致地给我提了很多修改意见。”目前已经是浙大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研三学生的郑芳说,“毕业设计期间,我不小心摔伤了腿,任老师一直很关心我的伤情和恢复情况,让我觉得很暖。他把学生的事牢牢记挂在心上,我很庆幸能跟着他继续学习。”
科研人的前行路没有终点。如今,任其龙又把目光投向了更广的化工领域,他将继续在化工分离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扎实前行,为突破我国医药化工、轻工食品、资源利用等领域的发展瓶颈挑灯探路。
参考资料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