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恒志:与新中国教育一起走过的岁月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李成玉   2019-12-21
导读:傅恒志,男,1929年8月24日出生,汉族。材料及冶金专家。河南省开封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及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

1.png

傅恒志,西北工业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著名材料冶金学家,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出版专著6部,培养博士近百名。1993年及2013年分别获美国传记研究院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的终身成就奖。

一头银白的头发,和蔼亲切的笑容,眉宇间透露着一片暖融,温和如谦谦君子。在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公字楼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西北工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俄罗斯宇航科学院三院院士傅恒志先生。

因为走过了漫长的教育生涯, 作为新中国发展的建设者、见证者,他慈祥的面庞上充满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和豁达; 因为已经跨入鲐背之年,他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不疾不徐的从容和坦然,吸引着我们去探究这位老科学家、老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真谛,倾听这位科学界和教育界的“老先生”娓娓讲述他与新中国共成长的那段弥漫花香的流金岁月, 讲述自己与教育的那一份七十年的朴素情缘。

缘起西工大,一往而情深

从满怀一腔报国志的热血青年,成长为新中国教育的耕耘者是偶然的人生选择。

傅恒志于1929年出生于河南开封。1938年,他在战乱中跟随家人逃难到了古城西安,从此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他不仅见证了西北工业大学从稚嫩到成熟的发展历程,还见证了新中国教育从建国初期的艰难岁月到后来学府林立、不断发展的时代巨变。

傅恒志的父亲傅冠儒是一位工商业者,曾在西安大街上经营了一家名为“华强”的电料行,同时,还参与铜川煤矿的建设。17岁那年,傅恒志在填报大学志愿时,父母原以为他会遵从安排报考采矿专业,但是他却“偷偷”选择了机械系。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一颗理想的种子在年轻的傅恒志心里逐渐生根发芽,并不断影响他以后的人生道路。

“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科学技术救国!”傅恒志至今清晰记得当年做决定时的想法。与西工大的缘分要追溯到1947年,傅恒志从私立焦作工学院转入西北工学院(1957年更名为西北工业大学)。当时的西北工学院办学地址就在陕南群山中间的一块平地——古路坝,条件十分落后。

但深沉的黑夜,闪烁的灯火几乎整夜不灭,强烈吸引着来此求学的傅恒志。西北工学院的老师几乎都是国内一流水平,学院学风踏实朴素,在此求学,对傅恒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个时候和其他求学的学生一样,学习异常刻苦。”回想起当时求学的情景,傅恒志记忆犹新。对于年少懵懂的傅恒志来说,“知识救国”“投身献国”并不容易,要有敢于牺牲自我的勇气。凭借着对时事的洞察,他明白,用真诚的心求问时代,单靠对典籍的学习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要靠足够的心力和智慧来进行探究。

1950年准备毕业离校的傅恒志因为一场偶然的疾病被留校做助教,从此与国家科教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傅恒志心里,教育是一份承载着家国情怀的事业,懵懂时的纯真梦想成为他为国奋斗的动力源泉。

1958年,傅恒志作为当时全国铸造学科唯一考取的留苏研究生,赴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学习,师从苏联铸造界最有名望的权威聂亨齐教授,从事耐热合金的研究工作。

由于国内真空冶金设备极少,留学期间他突发奇想:能不能搞出一种既不含铝、钛,又不需要真空熔炼,而性能又与含铝、钛的镍基高温合金相当的高温合金呢?如果有了这种高温合金,不就解决国内对这一高温材料的急迫需求吗?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一目标,他专门设计了60多种合金方案,然而,每一种方案的性能测试都要在800℃的高温下持续做6000小时的实验。

但他毫不退缩,废寝忘食、通宵不眠地试验。当试验成功时,33岁的傅恒志已经鬓发俱白。 从苏联回国后,他便回到西北工业大学继续醉心于他的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对傅恒志来说,教育是他心中最美的风景,是他难以忘怀的一份牵挂。

科技报国写芳华,赤心不改育英才

在傅恒志眼中,拥有富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厚、善于治学育人的学术大师,拥有具有远见卓识、独到办学理念、善于科学管理的优秀校长,是一所大学的血肉和生命。

的确,西北工业大学有了傅恒志等一些先行者,便吸引来了更多的人才前来筑巢。在超前的思想引领下,这里逐渐成为中西互融、独立包容的学术静园,成为思想自由碰撞的空间。从那时起,傅恒志也确立了自己教育生涯的目标:对照西方教育模式,以脱俗求真的态度,营造大学之精神,激发人们对学问的探寻。管理育人,积极探索教育革新。

在傅恒志心里,教育需要一份坚持、一份纯粹,同样也需要三思而行。傅恒志的教育事业始于助教,之后,他还做过教研室主任、科研处处长、系主任。 1984年,西北工业大学调整领导班子,根据教育部和国防科工委安排,第一次采用投票方式选举校长。

傅恒志怎么也没想到,这第一次民意选举的校长会是自己。刚上任不久,西北工业大学就被列为校长负责制的试点院校,这给他带来了很大压力。他认真地告诉自己,既然挑了这个担子,就一定要尽心尽力,做到最好。

上任伊始,傅恒志率先在制度上进行革新,为学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从而激活学校办学活力。就职那天,傅恒志的话不多,却让很多教职工铭记在心“: 我们学校不管领导干部,还是教职员工,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谁也没有特殊,连我这个校长也没有什么特殊。我的言行,请大家监督,让事实作证。”“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傅恒志深知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

傅恒志谈到,高等教育就是要为国家培养高精尖人才,要多出人才,就必须打破人才培养机制的条条框框,把学校办“活”。他提倡将自主权尽可能地给予师生,为此,他进行了大胆的管理改革,一是放权,二是克服平均主义。尤其是在放权上,傅恒志认为,“活”就是要有活动余地,要让系、教研室“活”起来,因此他下决心扩大系的自主权,使各系、部逐步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拥有相应的权利,获得相应的利益。

为此,学校拟定了《关于系和系主任职责权限的暂行规定》,并制定督促实施细则,发挥基层单位在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人事、财务管理上的自主性。得益于这一做法所释放的巨大活力,学校朝着国家一流水平一路前行,而这一做法也为学校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傅恒志用前瞻的视野,在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我国大学治理积累了先期经验。傅恒志在西工大任校长的八年间,他把精力主要集中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他认为,不能因发展规模影响提高质量。对于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他有自己的见解:从学校本身来说,执教不严、学习风气不浓是最大的问题。这是因为领导缺乏从严治校的精神,对教学质量抓得不实,措施不够得力,“教不严,师之惰”。同时,学校要给教师“撑腰”,要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自由舒展,才能激发出创造力。服务育人,彰显学生人性之光辉。

育人就是以爱育人,以情育情。说起育人,傅恒志说,教育就是用奉献的生命觉悟积淀学生的品格,在情感交互中彰显人性之美,培养学生向善修美的人格,锤炼学生稳如磐石的信心和生命的坚韧。

在傅恒志刚当上校长之初,困难便接踵而来。上任后,他遇到的第一件难事就是房子问题。当时不仅科研用房和师生员工住房十分紧张,教学用房也缺几千平方米。好房不愿腾,旧房不愿要,怎么办?傅恒志深思熟虑了几个晚上后决定,党政部门从宽敞明亮的行政大楼搬到由教室改成的办公室旧楼,让近千名师生和科研人员搬到行政楼。看到师生们高高兴兴地搬入行政楼,傅恒志欣慰地露出笑容。

为了保障教职工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他在经费、技术都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动员学校领导和教师自己设计、自己施工铺装暖气,使西北工业大学成为西安市高校中第一个在全校铺装暖气的学校,不仅解除了师生的后顾之忧,而且学校领导、教职工自己动手、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感染了学生,为每个学子增添了实现梦想的底气。

在任期间,傅恒志强调,学校就是要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将服务育人贯穿教育的始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傅恒志服务育人理念的感召下,后勤人员屈秀梅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全心为同学服务,照顾生病的学生,帮学生缝补衣服。很多出国留学的学生,在国外给她来信时说,永远忘不了她这位“妈妈”。她以春风细雨之爱滋润学生生命,学生也以爱回应爱。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傅恒志提倡的服务育人的理念成就了西工大学子质朴奉献、止于至善的原始基因,锤炼了学生的时代品格。教书育人,铸就学生敦品之美德。在傅恒志看来,教学是他的天职,因此,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带着自己的学生外出参加活动。

从西工大毕业的已年过半百的博士生导师刘林教授,是傅恒志的学生,他回忆学生时代某次活动上台发言的经历时说,“当时我很紧张,压力也很大,老师就教我,鼓励我。”他还讲到,在日常生活中,当他去请教先生的时候,先生都会当即放下手头的工作,与他探讨问题,“没有一点架子”。对此,傅恒志说:“我教书育人,同学们也启发我,教育我,我们是互教互学。”

傅恒志曾说,“不教学,就脱离实际,校长也当不好。”他在教学的同时仍然坚持“埋头做学问”。在由他主撰的130余万字著作《先进材料定向凝固》的成书过程中,他不仅要完成自己承担章节的撰写,还要抽时间逐字逐句修改合著者的文稿。他是出了名的严谨派,对于学生近百页的博士论文,也是段落章节逐字修改。很多学生受其人格感染,成为受别人称赞的中青科研、教学带头人。

2014年,86岁的傅恒志向院长李贺军提出自己想要开设课程的想法,院长同意了他的请求。傅恒志一口气开了四周八次课程。年事高了,做讲座就遇到了麻烦——耳鸣眼花。他就戴上助听器,一连三个小时,讲授多元高温合金中的拓扑及几何密排相与电子结构,讲授晶体场电子能量与电子空位。学生听不懂,就改用浅白的口语教授,无丝毫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知无不言。而在学生心里,老先生谦虚谨慎且学养深厚,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又追到办公室去求问。 直到现在,傅老还常戴着助听器,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听学生汇报,随时关注学生的需要。

前几年,学校组建“追梦班”,他接受邀请担任名誉班主任,傅恒志“信誓旦旦”:“学生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随叫随到。”在傅恒志看来,教育就是以春风化雨的力量,培养知礼修德之人,以务实求真的态度培养学生立足时代的能力,进而成就学生的高远人生。科研育人,涵养学生笃学之精神。

学生常常在校园碰到若有所思的傅恒志,他身着一身朴素的衣装,身材瘦高,走路不快。看到这种情形,学生们便知道傅教授又在思考科研问题了,这种思考的习惯无处不在,似乎已经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

在访谈中,傅恒志提到了1995年的某个研究项目,他告诉我们,该项目至今也没有成功。他说,“我这一辈子,成功总是很少,失败总是很多,但成功往往又是在失败的基础上完成的,关键在于坚韧不拔的精神。”对于科研事业,他常常鼓励自己的学生要保持创新精神,敢于失败,也要学会坚持。

与他相处的人大多了解他:“他的思想充满创造性”“能超前地捕捉到科学的发展方向”“精力充沛,思想敏锐”“始终站在学术第一线”……一千多篇论文,各种国家级奖项,他给西北工业大学留下的,不仅有一套英明的治学思想,还有谦虚宽容的人格力量。

他的学生陈光在文章中写道“:师从傅恒志是我的梦想”,他觉得先生的虚怀若谷、德才兼备的君子之风给了他决心。大鱼从游,小鱼尾随,从游既久,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在春风化雨、不言之教中绽放生命之美,使科学精神得以延续。

青山不老寄情怀,砥砺奋进续华章

当前世界风云变幻,有人主张要加强基础研究,更强调要重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面对这个问题,傅恒志坦言,“之前我们对一些核心技术的研究可能关注得不够,一些技术的确受制于人,但研究本身是个长期的科学积累过程,需要坚持不懈。”他表示,“我们国家现在需要一段时间去积累,世界贸易摩擦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很多核心技术我们必须自己掌握,要自力更生发展我们自己的技术,这对我们国家是大有裨益的,会锻炼我们的队伍,提高我们国家的自信。”

他指出,越是最先进的、最科学的、体系最强的东西往往用到数学、物理、化学越深刻。比如,量子化学就比普通的化学难得多。学习数理化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前提、学好科研技术的前提,没有数理化,其他相关的内容都无法很好地学习。

他还强调, 学好数理化不能只局限于学好数理化知识这一层含义,它还指掌握好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还从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理想境界谈学好数理化这个问题。

他多次对青年人提及自己心中的希望:要坚定理想信念、要练就过硬的本领、要勇于创新创造。他还强调,新中国就是在艰苦奋斗之中建造起来的。他勉励后辈,要知道为什么要学好数理化,为谁学好数理化。科研中,他时常将这些现实问题讲给学生,他常对学生说,要为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去做好基础研究,这样,才有更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更容易有动力做基础研究,才能学习得更加出色。

蜡炬成灰泪始干。将毕生所学奉献给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是这位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教育家和科学家眼中的幸福。2013年,八十五岁的傅恒志跟哈工大的老师去昆明考察共建院士站,返即住院, 在西安的病榻上,老先生读“中国梦”文章,有所感悟,写下了“耕耘求索丝无尽,残烛成灰身方休”的诗句。面对教育的巨大变化,先生觉悟到,“以身献国”,对自己来说,“是光荣的、幸福的”。

同年冬天,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颁奖典礼在济南举行, 傅恒志获得了“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而傅恒志谦虚地说:“既光荣又惭愧”,“惭愧的是,自己对传统铸造行业没有做更多的工作。”回顾风雨七十载,傅恒志先生颇有感慨。当下祖国气象万千,新时代教育事业如斑斓画卷待有心人执笔继续书写,民族复兴的矢愿待求真者继续去践行。

作为见证共和国发展的科学家,傅恒志陪伴祖国经历了坎坷岁月。在他的带领下,西北工业大学秉承严谨朴实的精神,创新文明的交流方式,打开自由探索未知的新域,向未来进发。如今,傅恒志院士依然精神矍铄,侃侃讲述自己与西北工业大学的那一份缘,回首与新中国教育共成长的七十年,傅恒志感慨:“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国家,创青春之民族,我心足矣。”

参考资料

[1] 光明社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恒志:与新中国教育一起走过的岁月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