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种化工产品产能高居世界首位、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布局,这是我国化工行业已经取得的成就。
但同时,我国化工行业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低端层次,高端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工装备及尖端技术方面严重依赖国外。
据工信部2018年的统计,在130多种关键基础化工材料中,我国32%的品种仍为空白,52%的品种仍依赖进口。如高端电子化学品、高端功能材料、高端聚烯烃等,难以满足经济与民生需求。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欧其介绍,精细化工产品类型众多、技术含量高,是整个化工产业链中最具活力、产业拉动作用最明显的领域之一。但我国专用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和核心催化剂等长期依赖进口。
碳纤维是新材料界的宠儿,有“黑色黄金”之称,多年来我国高性能碳纤维依赖进口。欧其举例说,我国虽已在T700级碳纤维等新材料上取得了产业化技术突破,但由于上游单体技术等成套技术环节上存在“堵点”,导致T700级碳纤维等产品不合格率、能耗指标、生产成本均居高不下,与国际同类产品竞争中仍处于下风。
“应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提高化工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欧其说,“自主可控能力”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钥匙”,特别是要聚焦产业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关键环节,加强高端化工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着力补链、延链、强链,使产业链基础更加稳固,让产业链循环更加通畅,形成内需主导下长期安全稳定的自主供需格局。
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年此前也表示,我国化工产业“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一方面是小工厂、黑窝点技术水平低、产品竞争力弱、高能耗、高污染、安全隐患大;另一方面是精细化工产品特别是高端精细化学品产业规模小、发展水平低。我国化工总体精细化率在45%左右,低于发达国家60%至70%的平均水平。
姚建年认为,如果总是依赖进口高端技术,不光会被“卡脖子”,早晚全身上下都得被别人“卡”。必须不断实现源头创新、革新工艺流程,把技术、产业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上。
全国人大代表、东岳集团首席科学家张永明反映,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将中试放大过程纳入到正常的化工生产领域,要求中试办理相关的环评和安评手续,这是不合理的。
他说,由于中试过程是个试验、研究的过程,不是生产过程,处理的样品量也有限,无法提出固定的安评和环评数据。这样处理的结果使得化工新材料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受阻,导致我国新材料向中高端发展的战略缺失关键中试环节,小试成果无法转化,企业的小试研究也失去了动力。
除了创新成本高、技术转化周期长、产业横向交流少等因素外,上述专家们也反映,化工产业链的创新能力不足还在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到位。
欧其介绍,一些不法分子为追求高额利润,利用不正当手段窃取他人技术,造成专利保护形同虚设,加上知识产权诉讼存在举证难、审理周期长等问题,严重影响行业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对此表示,要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方面是要倡导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使基础研究能够尽快地、顺利地走向市场;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在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方面下功夫,在知识产权转化的过程中保护相关方的利益。
“化工产业链处于经济安全线的中枢地位,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欧其建议,实行产业链链长制,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部署创新链,研究制定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实现核心技术产品自主可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奥克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也建议,“十四五”期间,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和组建一批国家级和行业级创新中心。出台更加细化、更可操作的实施细则,特别是要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技术资料、商业秘密、对外合作等法律法规,增强企业守法意识。
姚建年也建议,各级政府可根据产业布局成立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未上市的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兼顾初创期科技企业,通过专业化的管理、个性化的服务以及资本运作体系,培育、扶持一批企业尽快走向资本市场。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3月9日发布的《2020年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报告》称,2020年,我国基础化学原料消费有所加快,增速较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展望2021年,国内宏观经济将出现较强增长,基础化学原料需求也将保持扩张态势,市场进一步回暖,价格可能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
参考资料
[1] 化工行业如何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代表委员专家支招https://mp.weixin.qq.com/s/DBAp7ttcNCWuLO6UzV7LVw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