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经过数千年的进化,演变出目前的功能与结构。虽然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功能显著且高效,但其结构的复杂性和对环境的敏感性,极大地限制了其大规模合成以及在生物体外进一步应用的潜力。因此,通过化学设计与合成重构天然载体或通道蛋白,是当前化学研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天然蛋白,其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可控制水在细胞的进出,同时排除所有的离子。相应地,人工水通道(Artificial water channels)在经过多年研究后,达到了非常接近于天然水通道蛋白的性能,实现了水的跨膜传输。如图1所示,目前已报道的人工水通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碳纳米管(CNT);2)柱芳烃水通道(PAP5、PAH[4]、PAH5s等);3)分子折叠体(Aquafoldamer);4)有机笼分子(POC);5)自组装咪唑水通道(I-quartet channels)等,其中仅有PAH[4]和I-quartet可在传输水的同时排除离子。因此,只有通过十分巧妙的分子设计,才可以实现天然水蛋白的所有功能,且兼具低成本、可调节、稳定性和实用性等特性,从而为人工水通道在工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图1. 主要的人工水通道结构示意图
近日,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黄礼博在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超分子化学与材料方向外籍导师Mihail Barboiu教授的指导下,设计了一类高效新颖的亲水性羟基人工水通道,可通过控制样品浓度的方式,实现自适应传输水分子或水簇,同时排除几乎所有离子甚至质子。其结构如图2所示,在该类分子中,辛基作为分子的“尾巴”,可以使分子有效地嵌入细胞膜中;脲基作为结构的“骨架”,脲基之间连续且有序的氢键作用使分子呈一维紧密排列,兼顾水通道的稳定性;含多羟基的衍生基团作为分子的“头部”,与水分子直接接触,具有传输水分子且控制通道尺寸排除离子的作用。
图2. 羟基水通道的化学与晶体结构
进一步,研究者基于单纯的细胞膜囊泡,检测了水传输与离子传输的速率。水传输实验中,在制备好的囊泡悬浮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通道分子,等待水通道嵌入且自组装完成后,注入高渗透压的溶液。通过Stopped-flow动态光散射实验装置记录囊泡的收缩速度,经过计算得到单个通道最高可实现每秒传输2.33×108个水分子的速率,与天然水蛋白的水传输速率处于同一数量级。更有趣的是,研究者发现随着注入的通道分子浓度的逐渐增加,水传输速率也相应地线性提升,直至浓度提升至mCLR = 1.5以上,H2、H3与H4水通道的传输速率大幅跃升约两个数量级,其他通道未发现明显提升。这一现象可解释为:通道分子达到一定的堆积密度后,通道由原本狭窄(2.7 Å)的结构自发地转变为大尺寸的孔道,并实现了对水簇的传输。该结论被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所验证。离子传输实验在类似的条件下进行,通过分析荧光数据,发现此类羟基水通道完全不传输离子和质子,这一特性和天然水蛋白契合。
该工作首次在细胞膜上通过单一水通道实现了水分子或水簇的传输,并揭示了水分子/水簇传输的机理与特性。同时,优化了自组装水通道的结构,实现了水通道对离子和质子的完全排斥,丰富了人工跨膜水通道的种类。该研究拓宽了人工水通道的研究方向,使水通道有望突破细胞环境的局限,并为实现其在海水淡化膜等潜在的工业化应用设计依据与思路。
上述研究进展发表于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并入选封面论文。论文信息:L.-B. Huang, A. Hardiagon, I. Kocsis, C.-A. Jegu, M. Deleanu, A. Gilles, A. van der Lee, F. Sterpone, M. Baaden, M. Barboiu. J. Am. Chem. Soc. 2021, DOI: 10.1021/jacs.0c11952。论文链接:https://dx.doi.org/10.1021/jacs.0c11952。
该研究工作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基金委、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法国Agence Nationale de la Recherche WATERCHANNELS等项目的支持。
封面图如下:
参考资料
[1] 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研究进展:羟基人工水通道——自适应选择性跨膜传输水分子/水簇的途径http://ce.sysu.edu.cn/zh-hans/article/7964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