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中科院化学部举行学术报告会:施剑林、俞书宏、樊春海、马大为、吴骊珠、陈学思、杨金龙、张锦、徐春明

来源:中国科学院学部      2021-06-01
导读:5月31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化学部学术报告会在京举行,会议邀请了化学部2019年当选院士作学术前沿报告。报告会分别由第17届化学部常委会副主任陈小明、江桂斌、张希、包信和院士主持。

报告会现场


在上午举办的报告会中,施剑林院士作了题为《纳米催化医学》的报告,介绍了纳米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和该领域研究进展。纳米催化的主要策略,一是瘤内产生高氧化能力的活性氧,达到瘤内产生高氧化应激并治疗肿瘤目的;二是调控瘤内氧含量,实现肿瘤的窒息或饥饿治疗。

俞书宏院士作了题为《无机材料的仿生设计合成与未来》的报告,介绍了他系统研究了仿生分子模板对无机微纳材料的晶化、生长及形貌与结构的调控作用和规律,建立了人工仿生合成珍珠母、仿生聚合物木材、超弹性抗疲劳材料等多级结构材料的合成方法,发现了仿生材料跨尺度合成的新途径,这类跨尺度合成的仿生材料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樊春海院士作了题为《框架核酸:从分子创造到智能制造》的报告,介绍了结合实验室在利用框架核酸开展纳米构筑、单分子分析和纳米机器人方面的工作,并特别介绍了基于DNA分子的大数据存储新方向,重点阐述了DNA存储的发展路线、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

马大为院士作了题为《发展高效方法,提高合成价值》的报告,介绍了具有重要药理功能的两类生物碱的高效合成,以及无论实验室还是工业生产都时常需要的铜催化偶联反应的发展,并指出要进一步创新以提高合成价值。

吴骊珠院士作了题为《光化学转换》的报告,介绍了光化学转换研究的最新进展,创建“放氢交叉偶联”反应,实现了若干具有典型意义和重要应用价值的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下实现了苯和氨气一步合成苯胺、苯和水一步合成苯酚;模拟光合作用系统PSI和系统PSII,构建人工光合成系统,开发了高效、稳定、廉价的可见光催化制氢制氧和二氧化碳还原体系,将国际上最高产氢催化转换数提升到1600万,取得了人工光合成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在下午举行的报告会中,陈学思院士作了题为《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的报告,介绍了聚乳酸和聚氨基酸两大类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的制备与应用,攻克了系列化学和工程难题,实现了4万吨/年聚乳酸产业化;获得了聚乳酸可吸收接骨螺钉和接骨板、聚乳酸面部填充剂等5项国家III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开发的聚谷氨酸铂纳米药物进入临床前评价,聚氨基酸高效基因转染试剂进入市场销售。

杨金龙院士作了题为《自旋电子学材料的理论设计》的报告,探讨了如何对各类功能性的自旋电子学材料进行理性设计,包括设计实验易于制备的半金属分子材料、具有电场调控自旋功能的双极磁性半导体材料和室温工作金属有机亚铁磁半导体材料等。

张锦院士作了题为《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控制生长方法研究》的报告,他们发展了“特洛伊”催化剂生长法和镁辅助锚定催化剂生长法,实现了大面积均匀、高密度单壁碳纳米管水平阵列的直接生长;深入理解了碳纳米管在固态催化剂上的形核热力学和生长动力学过程,实现了(2m, m)和(n, n-1)型单壁碳纳米管的富集生长;为碳纳米管的应用奠定了材料基础。

徐春明院士作了题为《石油分子化学工程基础与应用》的报告,揭示了石油分子组成及结构特征、挖掘其与油品物理化学性质及催化转化行为的内在关联,推进石油高效清洁转化的理论向分子层次发展并为工程应用提供基础,展望了碳中和背景下炼化发展趋势及绿电氢重构传统化工过程的可能。

化学部精彩纷呈的报告还吸引了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的部分院士聆听。与会院士就报告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交流,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学科的交叉融合。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