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郑哲敏院士逝世,享年96岁

来源:化学加网      2021-08-25
导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8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郑哲敏曾先后师从钱伟长和钱学森,钱伟长称其“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郑哲敏也不负期望,继承了两位老师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一生倡导并身体力行“做第一流的工作”。他曾说:“我从过去走到现在,并没有什么清晰的路线。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富国强民的愿望。”

image.png

郑哲敏,男,1924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195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郑哲敏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郑哲敏院士是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郑哲敏院士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他长期主持力学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倡导建立了多个新的力学分支学科,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在地下核爆炸效应的研究中,郑哲敏院士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该模型将爆炸及冲击荷载作用下介质的流体、固体特性及运动规律用统一的方程表述,堪称爆炸力学的学科标志,可准确预测地下核试验压力衰减规律,为我国首次地下核爆当量预报做出了贡献。

在穿破甲研究方面,郑哲敏院士带领团队开创性地提出了射流开坑、准定常侵彻、靶板强度作用的相关理论;得到了穿甲相似律和比国际流行的Tate公式更为有效的穿甲模型;建立了破甲弹高速流拉断的理论;建立了金属装甲破甲机理模型和破甲相似律,获得了比国际公认的Eichelberger公式更符合实际的侵彻公式。这些工作为我国相关武器的设计与效应评估提供了坚实的力学基础。

基于流体弹塑性理论,郑哲敏院士还开辟了爆炸加工、瓦斯突出、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等关键技术领域,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核心难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在材料力学的研究中,他提出的硬度表征标度理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并以他与合作者的姓氏命名为C-C方法。

作为中国力学界在国际上的代表,他积极参加和组织有关方面的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合作,显著提高了中国力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郑哲敏院士心系祖国,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呕心沥血,严谨创新,团结奋进,平易近人,培养了大批力学领域的杰出人才。

力学人生

1924年10月2日,郑哲敏出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浙江宁波鄞州。其父亲郑章斐崇尚实业,教育子女勤勉好学、修身养性。郑哲敏热爱祖国、坦荡正直、勤勉好学、兢兢业业的特征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教育的影响。

1943年,郑哲敏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次年转入机械系。1947年毕业后,郑哲敏留在清华大学做钱伟长教授的助教。

1948年4月,在梅贻琦、陈福田、钱伟长、李辑祥等人的推荐,以及“国际扶轮社国际奖学金”的资助下,郑哲敏获准入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一年后,郑哲敏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研究生。

1952年6月,郑哲敏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应用力学与数学博士学位,并在热弹性力学、流固耦合力学等新的学科方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954年9月27日郑哲敏在美国移民局取消了对一批留学生不得离境的限制后,于从纽约乘船离美,辗转欧洲,于次年2月21日回到祖国。

1955年4月,郑哲敏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工作,任副研究员。他随后参加钱学森创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的工作。

1956年1月,郑哲敏成为力学所的首批科技人员之一,任弹性力学组组长。

1956年,郑哲敏作为助手参加了钱学森主持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全国力学学科规划的制订。

1958年起,郑哲敏担任力学所第四研究室副主任。除了抗地震研究之外,他直接参加了大型混流式水轮机叶型流体力学设计的研究。1959年,郑哲敏建议并领导了爆炸成形和高压挤压成形的研究。

1960年,郑哲敏担任力学所第二研究室副主任。由于郑哲敏及其团队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钱学森提出了工艺力学和爆炸力学的概念。爆炸力学正式成为第二研究室的主要学科方向。经过30余年的努力,郑哲敏领导第二研究室在流体弹塑性模型等爆炸力学基础理论,以及核爆效应、穿破甲机理、防护工程、爆炸加工、爆炸安全、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瓦斯突出机理等爆炸力学主要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1972年开始,郑哲敏多次参加力学规划的起草工作。1977年,他作为规划起草小组组长,参与主持制订了中国科学院的力学学科发展规划。1978年,郑哲敏作为主持人之一,组织制订了全国力学学科规划。

1978年郑哲敏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1979郑哲敏担任力学所新组建的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室主任。在近20年的时间内,力学所在材料力学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12项国家和中科院的科技成果奖。

1980年,郑哲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0年12月,郑哲敏担任力学所常务副所长。

1982年5月,郑哲敏担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1984年2月,郑哲敏被任命为力学所所长。

1986年至今,郑哲敏担任中国科学院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承担了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多项项目,为我国海洋油气采输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6年8月至1990年9月,郑哲敏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

1988年6月,郑哲敏领导建立了力学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LNM),并担任首任室主任。该实验室于1999年10月被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8年至1996年期间,郑哲敏担任两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大会委员会委员。

1992年,郑哲敏会同力学学科的院士和专家,阐明力学具有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两重性,以及力学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科技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93年,郑哲敏任国家科委成立的“力学科学小组”组长,组织编写的力学发展规划编入了《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的总体规划中。

1993年2月,郑哲敏由于在爆炸力学理论和应用上的成就,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1994年,郑哲敏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郑哲敏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完成了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之一《力学》。

1999年7月,郑哲敏作为力学学科规划顾问组组长,组织顾问组对“全国基础研究‘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中的力学学科发展规划进行了总体指导。

20世纪90年代,郑哲敏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主任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2000年,郑哲敏、吴承康等领导创建了力学所工程科学研究部,倡导钱学森工程科学思想,主攻海洋、环境、能源中的关键力学问题,以引领行业的发展。现在,工程科学研究部已经发展成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离子体与燃烧中心。郑哲敏现在担任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2003年至2004年,郑哲敏担任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战略高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专题咨询组组长,“国防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咨询组副组长,并参与了第14专题“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有关工作,承担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若干专题的咨询。

2004年,郑哲敏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的委托,承担了“世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战略对策”咨询项目。

2004年至2008年,郑哲敏成为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八位执委之一。

近年来,郑哲敏将研究的重心转向了水下高速航行体的流固耦合力学问题、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与安全性等方面,带领相关研究团队为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资源能源的开发做出贡献,并指导有关课题组继续进行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研究。

201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