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冯小明院士:如果能与拉无锡共进晚餐,我想要问他如何想到并完成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来源:WileyChem      2021-09-29
导读:冯小明教授课题组主要从事新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不对称催化反应、手性药物和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合成研究。冯教授认为,探索未知的乐趣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取得突破是他科研道路上的主要成就感来源。他希望未来加入课题组的同学们对科研保持好奇心和使命感,并能在科学研究中将踏实和创新的精神运用传承下去。

image.png

关于科研               


如果让您用一个关键词描述您的科研,您会用什么?可否请您说一下选择这个关键词的理由,然后简单聊聊您所在的研究方向以及期望吗?

回复:手性双氮氧,手性双氮氧酰胺类化合物是我们课题组原创的新型优势手性配体,目前发现,该类配体可与20多种金属离子配位形成金属配合物催化剂,能高效高选择性地催化60多类不对称反应,包括20余类具有挑战性和以前无法实现的不对称催化新反应。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新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不对称催化反应、手性药物和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合成研究。


期望:在烷烃、芳烃的直接催化不对称转化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漫漫科研路上,除了文章压力,也同样充满了乐趣,可否请您分享一下科研过程中的一些感想、经历或者一件趣事?

回复:探索未知,尤其是能将未知变成已知,成功后就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


由于反应活性低、位阻差异小,简单芳基烷基酮的催化不对称硅腈化反应挑战性大。2005年,在一次失误的实验中意外发现常用的无机盐如碳酸钾就能够高效催化酮的硅腈化反应。在此基础上,我们发展了手性氨基酸盐小分子催化剂,高效高选择性地实现了苯乙酮衍生物的催化不对称硅腈化反应。


请您分享一下近六个月您读到最有趣的研究文章,您觉得有趣在哪里?

回复:周其林院士关于二烷基酮的不对称氢化工作(Nat. Catal. 2020. 3, 621)。受生物催化模型启发,他们通过设计狭窄、拥挤的手性口袋,成功实现了二烷基酮的对映选择性氢化,解决了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中的长期难题。


在研究道路上,什么是激发您内心坚持与前进的动力,成就感来自于什么?

回复:好奇心、使命感;成就感来自于科学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每一次突破。


您希望自己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品质特征?

回复:智慧、勤奋、诚信、自信,抓住机遇,走向成功;坚定信念、敢于创新、实事求是、强化责任。这也是我们课题组的文化和要求。


对于整个化学领域,您最期待的进展是什么?

回复:在三维空间内,随心所欲地排列原子、基团和编辑分子


漫谈人生               

是什么机缘让您想成为化学研究领域的一员?

回复:初中时期,化学老师演示化学反应新物质生成过程中伴随着各种色彩的变化,激发了我想探索产生新物质奥秘的热情。


如果没有在化学领域而做其他工作的话,您觉得您会从事什么,为什么?

回复:卡车司机,我父亲曾是卡车司机,可以天天开车,还能赚钱养家。


除了相关科研工作,请问您平常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回复:开车、跑步、读武侠小说


奇思妙想               

如果您能和历史上一位著名人士共进晚餐,您会想要和谁呢,为什么?

回复:拉瓦锡,想要问他如何想到并完成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如果您有一个超能力,你会想要拥有什么,原因是什么?

回复:变身成金属离子,可以探究和感受催化反应过程中如何与配体配位、活化底物、控制立体选择性。


如果您即将要流放到一座孤岛,哪一本书籍您想要带上以及您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什么?

回复:《神雕侠侣》,书中主角杨过的叛逆精神与不循规蹈矩的武功招式,让我看到科学研究必须要具备突破意识。


如果让您提一个问题采访自己,您会提什么问题?您又会如何回复呢?

问:科研过程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有很多不确定性,你为何每天乐此不疲?


答:因为我满怀激情,拥有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image.png

冯小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习工作经历

1981.9 - 1988.6 兰州大学化学系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分获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1988.6 - 1993.8 西南师范大学化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历任助教和副教授

1993.9 - 1996.4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6.4 - 2000.8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不对称

合成联合开放实验室副主任,1999年博士生导师

1998.8 - 1999.10 美国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

2000.9 - 至今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新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不对称催化反应、手性药物和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合成研究。

学术任职及人才计划

2002年 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

2004年 入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5年 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7年 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8年 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资助(学术带头人)

2013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 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任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学报》编委,Angewandte Chemie, 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Current Organic Synthesis、Asi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Synthesis、Synlett、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应用化学》和《结构化学》顾问编委。

主要学术性奖励和荣誉

2009年 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0年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学术带头人)

2010年 获药明康德公司颁发的“生命化学奖”二等奖

2011年 获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颁发的“有机合成创造奖”

2011年 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2012年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3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 获四川大学基础研究年度卓越奖一等奖

2016年 获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四川大学-东土学术创新奖一等奖

2018年 获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2018年 获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

2019年 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9年 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9年 获四川杰出人才奖

2020年 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个人奖章)

2020年 获陈嘉庚科学奖

2020年 获杰出教学奖

2020年 获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

2020年 获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

主讲课程

本科生:有机立体化学,研究生:手性技术、不对称合成



参考资料:https://mp.weixin.qq.com/s/GXkRXPqi453J-2A1WoWB1Q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