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46个项目获国家自然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61个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157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8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完整名单!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以下化学化工医药材料类相关项目获奖名单(仅供参考,请以完整版名单为准):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纳米限域催化” “纳米限域催化”概念在催化选择氧化和高效加氢等多个重要催化体系中得到验证,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相关领域成为当今催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实践的热点之一。在“纳米限域催化”概念指导下,包信和院士团队多项代表性应用成果也已经走到了工业试验阶段。基于界面限域概念设计了配位不饱和的纳米氧化物与贵金属匹配的复合催化体系,用于一氧化碳高选择催化氧化反应。创制的铂铁(Pt-FeO)催化剂与商用燃料电池系统匹配,室温下将重整氢气中30 ppm一氧化碳高效脱除到1 ppm以下,连续工作超过3500小时,解决了原料氢气中微量一氧化碳造成燃料电池催化剂失活的难题。采用氧化物界面限域稳定的氧缺陷活性中心与具有纳米孔道限域择形效应的分子筛耦合,创立OXZEO®催化体系,实现了煤经合成气一步高选择性直接制取乙烯、丙烯和丁烯等低碳烯烃,从原理上摒弃了近百年来煤转化过程采用的传统费托合成路线,省去了耗水、耗能的水煤气变换和水-氢循环过程,并成功突破了目标产物分布的选择性理论极限(ASF)。包信和院士团队成功拓展OXZEO®催化剂设计思想,初步创建了煤经合成气转化新技术平台,完成了系列高值化学品和燃料的定向合成,引领了节水、节能高效煤化工发展的新方向。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领衔,李伟、邓勇辉、张凡等团队成员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原创性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思想,创制了有序功能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揭示了介孔独特的物质输运和界面反应规律。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领衔完成的项目“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新思想,创制了全新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建立了分步组装理论,首次将介孔材料从无机组成扩展到有机高分子和碳,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机制;建立了体系化的合成方法学,创制了一系列不同孔径、形貌、组成、孔道结构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提出了多元协同共组装新策略,实现了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功能的精确调控,将多种功能普适性地引入到高分子和碳材料中,创制了全新功能介孔复合材料;揭示了介孔独特的物质输运和界面反应规律,解决了微孔传质限制和大孔活性位点少的难题,实现了高比容量、高功率和长循环稳定性电化学储能器件,为独特的新一代药物合成催化剂、仿生离子通道、柔性微流控器件等的构筑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下载化学加APP,阅读更有效率。 项目集中于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8篇代表性研究论文共被他引3825次,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认为是“首次”发现、介孔材料领域“里程碑式”和“先驱”的进展。团队聚焦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他引近30000次,提出的有机-有机自组装新思想及产生的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已被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科研机构采用和研究,共发表近42000篇论文,引领了国际介孔材料领域的发展。赵东元院士被列为介孔材料领域发表论文及引用率世界第一位,全球所有领域Top1000科学家,连续八年被列为全球化学和材料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担任国际介孔材料协会主席,获得了多项国际重要奖项,包括国际介孔材料协会成就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科学奖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复杂原料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研发及工业应用”
来源:化学加综合整理自科技部、大连化物所、复旦大学、宁夏煤业、中国化工报、中国石化报。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