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国人,我们的科研能为国家效力,这比什么都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蹇锡高教授字字铿锵。这些年来,在多次面对国外企业试图重金收购他的研究专利时,蹇锡高都这样回绝。
做中国自己的高性能塑料,是蹇锡高40多年科研生涯始终不变的追求。在他获得的30余项发明专利中,有两项专利被评为世界华人重大科技成果。他经常说:“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这是团队集体的智慧结晶。”
坚持自主创新
多年来,蹇锡高带领团队瞄准高分子材料科学前沿,坚持自主创新。1990年蹇锡高访学回国时,看到对国家重大工程领域及国防安全有重要保障作用的高性能工程塑料一直受到发达国家垄断,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他马上调整研究方向,带领团队开始研究高性能工程塑料,一做就是30多年。
“想要材料既耐腐蚀、耐高温又质量轻、易加工、可溶解,就要从改变分子结构出发。”蹇锡高说。他带领团队不断尝试,提高材料性能,成功使用国产原材料研制出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缩减核心单体的合成步骤,合成温度降低到200℃以内,聚合物后处理简单,大幅降低成本,且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的使用温度超过了国际同类产品聚醚醚酮等的使用温度,高温力学性能更优异,实现我国在高性能塑料领域从落后到国际领先的飞跃,一举打破西方国家的长期垄断。
目前,蹇锡高带领团队研发的抽油杆扶正器已在辽河油田、松原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等广泛投入使用;研发的航空发动机推动器高速止推轴承拥有高耐磨、长寿命的特点,而且重量仅为现用轴承的五分之一;研发的百万千瓦核电站核主泵推力瓦告别了易裂、韧性小、寿命短的问题,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核主泵关键材料未实现自主化的“卡脖子”难题。
为国家解决问题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蹇锡高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一个实验结果做不出来,就放置几天换换思路,他经常这样对团队说:“不要把科研当作苦差事,我们的科研能为国家解决问题,再辛苦也值得!”
豁达开朗源于他常怀一颗感恩的心。1964年,家境贫寒的蹇锡高穿着一双草鞋来到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报到,从学费、饭票到棉衣、棉帽都得到国家的补助。蹇锡高在这里体会到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和关怀,立志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而不懈努力。
“国家需求很多,我能在哪个领域发挥作用?”1969年,留校任教后,蹇锡高一直从国家需求出发开展科学研究,时常这样向自己发问。他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及其加工应用新技术研究,既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又掌握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他的时间表上,没有节假日,除大部分时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指导学生外,其余时间都用来从事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共谋技术发展。
结合生产搞科研
说到自己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发明,蹇锡高认为最难的是如何真正把技术转化为产品。他说:“实验室做出来还不算数,要能实现工程化稳定生产才有前途。”结合生产搞科研是蹇锡高的工作准则。他不赞成从纸面到纸面的科研工作,也不单纯追求填补空白,而是更注重将科研转化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成果。
他要求团队成员:“要走出从实验室到工厂、从工厂到市场的科研路子,为振兴民族工业尽一份力。”他很自信地说:“我们已有年产100吨规模的新型高性能树脂合成中试基地、年产500吨规模的工程化生产装置和高性能树脂及其复合材料深加工应用示范研究中心,年产2000吨规模的生产线正在建设中。实现了从开发、生产到应用的一条龙配套发展,应用领域正迅速扩展。”
多年来,蹇锡高率领团队开发的3个系列十多个品种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更促进了相关领域产品技术升级换代,推动了我国高性能工程塑料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他们敢于向传统高性能工程塑料品种挑战,开发出的杂环聚芳醚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功能膜材料、绝缘材料、涂料等与传统品种相比,性价比高,不仅在高技术尖端领域应用,还可推广到众多民用领域。
说到几十年来自己的科研成就,蹇锡高嘴里始终不停地念叨着“团队的力量”。不忘初心,科技报国是蹇锡高及他的团队最坚定的梦想。对他们来说,与获得的众多奖项相比,能够真正用科研为国家建设服务,用科技创新挺起民族的脊梁,才是对他们最大的褒奖。
参考资料: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12/27/content_603701.htm?div=-1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