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科学素质纲要》将科学精神放在首位,科学思想紧随其后,然后是科学方法,最后才是科学知识。” 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对比了去年颁布的《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与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发现其中的一个重大变化。
“这种优先性从‘硬素质’到‘软素质’的变化,意味着科普工作要加强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的传递,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传递。”他在提案中提出:上海科普已进入高阶发展时期,需要关注一些深层矛盾,多维度举措加以推进。
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
他介绍,国际上对促进科学传播专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比如,设立“科学的公共价值国际科学咨询委员会”,推动科学家和科学传播领域研究者合作,促进全人类理解和信任科学;举办围绕科学传播的科学论坛,解决社会面临的与科学有关的社会争议,诸如人类基因编辑、核燃料裂解等问题。“今天的科普不仅是青少年教育手段、社会认知提升的引擎,也是政府管理规划、产业投资布局的内标。因此,需要让科学传播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进行全面行业融合与政策调控。”
上海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打造全国科普高质量发展标杆。上海的科技人才资源位居全国前列,约有23.66万科普人员,已是率先开展推进培养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试点工作的城市之一。“服务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对接上海建立全球科创中心的目标,科普工作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播型转向培育公众分析判断事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认为,科普的评价标准也应分门别类:分类导向、分类支持、分类研究、分类评价。要增强科学史与科学任务研究的奖励支持,注重科学家自身科学精神的提炼。
他在调研中发现,虽然科普工作者数量已占科研人员数量的一半,但大部分科学传播还是下沉和渗透到最基层社区的科普。如何调动“元科普”人员、原始创新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强调‘元科普’,就是鼓励科学家尤其是做最前沿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作为创造源头。当科学家把他正在从事的前瞻科研拿出来,给青少年儿童做普及,那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价值和对科学反哺会非常大。”
如何吸引科普人才?姜雪峰建议,上海建立市级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与平台,逐步推进高校科普专业设置,逐步建立科普研究类科技工作者序列,逐步建立科普人才晋升渠道,建议建立科学传播职称及体系的完善。在晋升渠道上,在经费投入与奖励政策上,在评估的价值体系方面,都需要有实现多主体科普的可能性。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