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国家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是药学院建院20周年,也是药学学科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期的启动之年。2021年,是总结,也是开始。值此关键时刻,回顾学院近年来的发展建设成果和经验,为新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明确战略,聚焦问题,克服困难,实现跨越式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学院对一流学科建设以来在学科水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建设成果进行了梳理,推出相关系列报道,同时向一直来关心、支持和助力学院发展的领导、校友和社会各界友好致以衷心的感谢。
暨南大学药学院缘起于医学院药理系,2001年成立药学院。至今,刚好走过了20年发展历程。我校药学学科,2015年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2017年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期内,暨南大学药学学科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方案,充分发挥百年侨校办学特色,以国家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为导向,围绕解决创新药物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核心技术和人才需求,以基础医学、生物学、化学为支撑,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具侨校特色的国际一流药学学科。首轮建设成果显著,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2021年10月,软科正式发布“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我校药学学科排名升至第7位,进入全国前5%,对比2017年排名全国第17位,发展势头强劲。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2021年5月,软科正式发布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我校药学学科上升至151-200位。对比2017年我校药学学科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是201-300位,进步显著。
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
2017年,暨南大学药学学科未上榜US 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到2020年暨南大学药学学科上榜US 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排第229位,2021年排名取得新进步,上升至194位。近日,US News发布了2022年度的排名结果,我校排名再次上升至176位。
表1 近三年药理与毒理学US News排名情况
学科 (英文名) | 学科 (中文名) | 总分 | 排名 年度 | 国际 排名 |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 药理与毒理学 | 44 | 2022 | 176 |
38.7 | 2021 | 194 | ||
2020 | 229 | |||
2017-2019 | / |
ESI排名
2021年9月美国科睿唯安集团发布了最新一期《基本科学指标集》(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 ESI),我校药理与毒理学排名200位,较2016年11月排名,上升了280位,进入全球前2‰。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要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暨南大学药学学科一直以国家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为导向,围绕解决创新药物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深耕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科研实力显著提高。
优化整合学科资源,推动科研平台建设
暨南大学药学学科制定并实施平台跃升计划,通过设立科研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大幅投资平台软硬件建设;根据科研任务和学科交叉融合需求,将全校药学研究相关资源进行重组,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资源共享平台。一流学科建设期内,药学学科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包括教育部中药现代化与创新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17年)、广东省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创新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2016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中成药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2019年);新增广东省疾病易感性及中医药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7年)、广东省现代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年)等省部级工程中心7个;新增广州市精准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2017年)1个。目前,本学科的科研平台包括:国家级工程中心1个(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工程中心8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2个,以及高等学校创新药物发现与中药现代化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粤港澳中药和天然药物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等国际科研合作平台7个。以上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本学科科研平台的结构体系,有助于形成国内先进的药学科研大平台,有效推动我院科研工作,促进科研成果产出。
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中药现代化与创新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科技论著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药学学科打破传统科研模式,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围绕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承担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任务,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促进重大原创性和标志性成果的产出。一流学科建设期内,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国家级项目142项,包括国家重大、重点项目50余项,累计新增经费1.63亿元;主持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25项,累计新增经费1.06亿元。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等杂志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114篇、中文期刊论文386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31项,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9项、中国发明专利114项。
发现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的药物新靶标,揭示这些靶标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和上下游调控机制,为重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如发现 STK19 可作为 NRAS 突变的黑色素瘤治疗的新靶标、Dock4是自闭症形成的易感基因和药物治疗新靶点,研究成果发表在本领域顶尖杂志Cell、Nat Chem Biol、J Clin Invest、Hepatology、J Extracell Vehicles等杂志。从中药和天然药物中发现新骨架化合物 160 余类,其中 30 个新骨架化合物入选Nat Prod Rep杂志“热点化合物”;发展了天然产物不对称全合成的新方法,并完成系列天然化合物的克级全合成;揭示了一些重要活性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本领域顶尖杂志JACS、Angew Chem Int Ed等杂志。围绕重大临床需求,基于功能蛋白的结构特征,设计和合成同时具有生物活性和成药性的 “成(类)药性先导化合物”,在克服肿瘤药物耐药的蛋白激酶抑制剂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如获得克服肿瘤耐药的 Axl/Flt3 抑制剂 JND30134和抗肿瘤多激酶抑制剂 JND32066等,推动了精准药物设计合成的发展,研究成果发表在本领域顶尖杂志JACS、Angew Chem Int Ed、Mol Cancer等杂志。
喜报频传,科技奖项不断涌现
药学一流学科建设以来,重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2017年,叶文才教授团队的“中药和天然药物的三萜及其皂苷成分研究与应用”项目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在三萜及其皂苷类成分的发现、分离鉴定方法体系的构建、新药先导物发现和创新药物研发、中药质量标准及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并获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我校药学学科建设取得的重大突破。同时,还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叶文才教授团队“中药和天然药物的三萜及其皂苷成分研究与应用”项目、“岭南常用中草药活性成分发现和质控体系构建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分别荣获2016年和202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何蓉蓉教授团队“基于疾病易感性的中药药效评价及应用”项目荣获201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还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8项,以及其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和全国性行业协会奖励10余项。
不仅团队项目奖项不断,个人科技奖项也喜报频传。2020年,我校叶文才教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高昊教授荣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20年)。此外,本学科骨干教师还获得第八届树兰医学奖1项、广东省丁颖科技奖3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3项、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奖1项等。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回顾过去,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放眼未来,我们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身逢强国时代,肩负强国使命,暨南大学药学学科将牢记使命,继续潜心科学研究,为新一轮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添砖加瓦,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