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释义
院士,是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统称,原来称为学部委员。他们代表着某一领域内顶尖的资深专家,是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院士增选每两年一次,需要提名,提名资格一般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以上,需要经过大概三轮严格的评选才能成为院士。本文专门分析的是中科院化学部的院士。
“自然出版指数”(NPI)是以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英国自然出版集团的《自然》系列期刊在前一年所发表的论文为基础,衡量不同国家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实力,并对往年的数据进行比较。NPI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研究机构最高质量基础科研实力情况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数能全面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研究机构的真正原创性科技实力情况,要远比什么PCT专利数量更加客观科学,每年4月上旬发布,备受关注。
二、它们间的相关性发现(指化学学科)
从以下表一“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现任院士校友本科教育培养的情况统计”及表二“2015自然出版指数化学学科亚太地区前20强的机构名单”情况,综合分析,化学加发现:培养出了4名以上化学院士校友的前面9强大学与进入了2015年自然出版指数化学学科亚太地区前9强的名单几乎是一致的,含8所大学共同进入了这两个9强榜单。唯独武汉大学和清华大学例外(这俩所大学的原因分析见英文表二后面)。
表一、中科院化学部现任院士本科教育培养母校人数统计
本科毕业院校 | 名单 | 当选院士时间 | 人数 |
北京大学 (NO.1) | 白春礼 | 1997年 | 11 |
陈俊武 | 1991年 | ||
陈庆云 | 1993年 | ||
高松 | 2007年 | ||
黄春辉 | 2001年 | ||
黎乐民 | 1991年 | ||
苏 锵 | 1995年 | ||
严纯华 | 2011年 | ||
张洪杰 | 2013年 | ||
周其凤 | 1999年 | ||
周同惠 | 1991年 | ||
厦门大学 (NO.2) | 蔡启瑞 | 1980年 | 11 |
梁敬魁 | 1993年 | ||
田昭武 | 1980年 | ||
田中群 | 2005年 | ||
万惠霖 | 1997年 | ||
吴新涛 | 1999年 | ||
谢 毅 | 2013年 | ||
张乾二 | 1991年 | ||
郑兰荪 | 2001年 | ||
孙世刚 | 2015年 | ||
席振峰 | 2015年 | ||
南京大学(含中央大学6人)(NO.3) | 陈家镛 | 1980年 | 10 |
胡宏纹 | 1995年 | ||
刘有成 | 1980年 | ||
闵恩泽 | 1980年 | ||
张存浩 | 1980年 | ||
朱起鹤 | 1995年 | ||
陈洪渊 | 2001年 | ||
江龙 | 2001年 | ||
陈懿 | 2005年 | ||
刘云圻 | 2015年 | ||
复旦大学 (NO.4) | 包信和 | 2009年 | 8 |
柴之芳 | 2007年 | ||
陈凯先 | 1999年 | ||
郭景坤 | 1991年 | ||
江明 | 2005年 | ||
吴养洁 | 2003年 | ||
杨玉良 | 2003年 | ||
卓仁禧 | 1997年 | ||
吉林大学 (NO.5) | 段雪 | 2007年 | 7 |
冯守华 | 2005年 | ||
江雷 | 2009年 | ||
张 希 | 2007年 | ||
赵东元 | 2007年 | ||
安立佳 | 2015年 | ||
于吉红 | 2015年 | ||
武汉大学 (NO.6) | 查全性 | 1980年 | 5 |
彭少逸 | 1980年 | ||
王佛松 | 1991年 | ||
游效曾 | 1991年 | ||
张俐娜 | 2011年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NO.7) | 侯建国 | 2003年 | 5 |
佟振合 | 1999年 | ||
吴 奇 | 2003年 | ||
杨秀荣 | 2013年 | ||
朱清时 | 1991年 | ||
兰州大学 (NO.8) | 冯小明 | 2013年 | 4 |
涂永强 | 2009年 | ||
吴云东 | 2005年 | ||
周其林 | 2009年 | ||
浙江大学 (NO.8) | 戴立信 | 1993年 | 4 |
陆熙炎 | 1991年 | ||
沈家骢 | 1991年 | ||
袁 权 | 1991年 | ||
南开大学 | 宋礼成 | 2007年 | 3 |
颜德岳 | 2005年 | ||
张玉奎 | 2003年 | ||
山东大学 | 计亮年 | 2003年 | 3 |
江桂斌 | 2009年 | ||
钱逸泰 | 1997年 | ||
苏联列宁格勒大学 | 曹镛 | 2001年 | 3 |
姚守拙 | 1999年 | ||
俞汝勤 | 1991年 | ||
同济大学 | 黄志镗 | 1991年 | 3 |
卢佩章 | 1980年 | ||
唐有祺 | 1980年 | ||
燕京大学 | 刘元方 | 1991年 | 3 |
王夔 | 1991年 | ||
严东生 | 1980年 | ||
北京石油学院 | 何国钟 | 1991年 | 2 |
沙国河 | 1997年 | ||
华东化工学院 | 胡英 | 1993年 | 2 |
朱道本 | 1997年 | ||
清华大学 | 费维扬 | 2003年 | 2 |
谢毓元 | 1991年 | ||
上海沪江大学 | 沈之荃 | 1995年 | 2 |
汪尔康 | 1991年 | ||
香港大学 | 任詠华 | 2001年 | 2 |
上海交通大学 | 支志明 | 1995年 | 1 |
徐如人 | 1991年 | ||
安徽师范大学 | 李亚栋 | 2011年 | 1 |
北京辅仁大学 | 刘若庄 | 1999年 | 1 |
北京医学院 | 张礼和 | 1995年 | 1 |
大连工学院 | 万立骏 | 2009年 | 1 |
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 | 陈新滋 | 2001年 | 1 |
福建师范大学 | 姚建年 | 2005年 | 1 |
福州大学 | 洪茂椿 | 2003年 | 1 |
阜阳师范学院 | 方维海 | 2013年 | 1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李静海 | 1999年 | 1 |
杭州大学 | 麻生明 | 2005年 | 1 |
河北科技大学 | 韩布兴 | 2013年 | 1 |
华东纺织工学院 | 何鸣元 | 1995年 | 1 |
华东理工大学 | 李永舫 | 2013年 | 1 |
华南理工大学 | 唐本忠 | 2009年 | 1 |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 麦松威 | 2001年 | 1 |
金陵大学 | 程镕时 | 1991年 | 1 |
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 申泮文 | 1980年 | 1 |
岭南大学 | 黄本立 | 1993年 | 1 |
南京理工大学 | 田 禾 | 2011年 | 1 |
内蒙古大学 | 赵进才 | 2011年 | 1 |
陕西理工学院 | 张 涛 | 2013年 | 1 |
上海大同大学 | 倪嘉缵 | 1980年 | 1 |
上海科学技术大学 | 林国强 | 2001年 | 1 |
上海圣约翰大学 | 蒋锡夔 | 1991年 | 1 |
四川化工学院 | 王方定 | 1991年 | 1 |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 | 赵玉芬 | 1991年 | 1 |
太原理工大学 | 李洪钟 | 2005年 | 1 |
天津师范学院 | 程津培 | 2001年 | 1 |
西南联合大学 | 余国琮 | 1991年 | 1 |
香港中文大学 | 黄乃正 | 1999年 | 1 |
张掖师专 | 李灿 | 2003年 | 1 |
长春工业大学 | 刘忠范 | 2011年 | 1 |
浙江师范大学 | 杨学明 | 2011年 | 1 |
郑州大学 | 丁奎岭 | 2013年 | 1 |
中国药科大学 | 袁承业 | 1997年 | 1 |
中山大学 | 陈小明 | 2009年 | 1 |
湖南师范大学 | 谭蔚泓 | 2015 | 1 |
四川师范大学 | 唐勇 | 2015 | 1 |
河南大学 | 张锁江 | 2015 | 1 |
北京化工大学 | 李玉良 | 2015 | 1 |
表二,即下面英文表
中国科学院(居亚太地区首位),2015自然出版指数化学学科亚太地区前20强的机构名单是:
国内大学NO.1:北京大学(亚太第2位)
国内大学NO.2:浙江大学(亚太第6位)
国内大学NO.3:南京大学(亚太第7位)
国内大学NO.4:复旦大学(亚太第8位)
国内大学NO.5:中国科大 (亚太第9位)
国内大学NO.6:清华大学 (亚太第12位)
国内大学NO.7:兰州大学(亚太第15位)
国内大学NO.8:吉林大学(亚太第17位)
国内大学NO.9:厦门大学(亚太第19位)
国内大学NO.10:四川大学(亚太第20位)
三、武大、清华例外的原因分析
1.上面的表一名单中,可看出含武汉大学本科教育有培养出5名化学院士校友,但是表二显示没有进入“2015自然出版指数化学学科亚太地区前20强的机构名单”,当然没进入9强。
分析:武大培养的这5名化学院士都是76年以前入学的校友,恢复高考77级以后武大(含合并校)本科教育各学科总共是培养出了8名院士校友,但是这8名院士都不是化学学科贡献的。
2. 上面的表一名单中,可看出含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培养出的2名化学院士校友,表二显示有进入“2015自然出版指数化学学科亚太地区前9强的机构名单”。
分析是因为:清华大学在过去主要还是以工科学科见长,化学学科一般。但是,由于近年来开始引进了不少高端人才,科研实力上升明显。
四、总结分析
上面虽然只是对化学学科“管中窥豹”作了这个分析,实际上已可见一斑,即院士校友的培养产出情况好比是国家的搞探月工程,间接的影响意义是非常大的。一个探月工程可以带动我国很多行业的技术进步;同样,一个院士在其从本科入读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再到后面成长为院士,也是可反映这个大学这个学科的综合实力的,或者说院士们的成长阶段可间接影响、带动这个大学这个学科整体的提升。
分析到这里,大家就不难理解,各个大学的校长们对于院士、杰青、长江学者这样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留住都必定是非常重视的!大家也不难理解,当面对首都的大学、东部的大学使出各种招术争抢这些人才时,深处内陆地区、尤其西部地区的校长们有多头痛?
另附相关延伸阅读,关注化学加后:
回复y26,可查看12月15日发《【最新更正】1977年恢复高考后各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的院士校友人数》
注:化学加版权所有,转载须在开头明显位置注明“来源:化学+网”;
官微 化学加 2015-12-17同时发出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