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名家名企】席振峰:等闲识得燕归来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2016-02-26
导读:2015年12月7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新入选院士名单,北京大学共有六位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来自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有机化学专业的席振峰教授,就是这六位教授中的一员。

负笈东瀛:积累深入亦创新

1993-1998年,席振峰先后是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高桥保教授课题组功能分子科学专业博士生,日本北海道大学催化研究中心高桥保教授课题组博士后,并于1997年成为北海道大学药学部助理教授。

回想起在日本的岁月,席振峰表示,日本很多老一辈科学家最值得学习的一点在于:很少有人为研究而研究。“2010年北海道大学铃木章教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获奖的时候人家问他你怎么知道你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他说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这个问题,只是觉得当时很少有人开展这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后来才发现这个东西很有用。”说到这里,席振峰淡淡一笑,没有功利心的研究,恰恰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说到中国与日本学术的差别,席振峰举了个小例子。“我在日本当学生的时候,感受最多的一点,日本学生也非常关注论文,他们也会讨论隔壁实验室发了什么论文,讨论论文中研究了什么事情,科学的贡献在哪里。而咱们的许多学生更关注别人的论文发表在什么地方,并不太关注论文本身讲什么;日本学术界关注论文的科学研究内容和文章质量。日本近年来多次获得诺贝尔奖,这得益于几十年来日本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积累。”

席振峰介绍道:“在日本更多的是把一个事情做得很深入,教授退了常常由课题组的副教授接任,这点跟美国不一样,在日本科研延续性很强。创新也是这样,慢慢积累与深入也是一种创新。”

协同效应:二月春风似剪刀

“我们实验室的LOGO很特别,其核心是一把剪刀。理解了这个LOGO,就能理解我们的研究工作。”在谈及所研究领域时,席振峰向记者展示了实验室的徽标。

据介绍,徽标外围的“PKU XI GROUP”和“1998.4”表示席振峰研究室成立于1998年4月。“CHEM IS TRY”代表化学的同时,强调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心的剪刀有三层含义:第一,代表研究室工作的长期目标,即利用金属有机化合物选择性地“裁剪”化学键,研究新一代物质转化途径,剪刀的两片金属一长一短,代表研究工作的关键词“选择性”;第二,代表本研究室管理和研究工作的理念:“协同效应”,正如剪刀本身是通过两片金属的协同实现其功能的;第三,剪刀的绿色表示本研究室在科研活动中重视环境问题。

那么该如何理解协同效应的具体内涵呢?“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合成化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早是作为试剂,后来是作为催化剂。”席振峰介绍得谦逊低调,“几次诺贝尔奖获奖者都将其用作催化剂做了药物或者材料,我做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是强调协同效应,是两个金属在一个分子里面。比如,螃蟹的两个钳子,拆掉一个不会起到作用。但是,两个金属在一个分子里面,反应就跟单个金属反应不一样。”

作为一项基础研究,席振峰所研究的“选择性切断非活性化学键”不易被理解,“随着自然资源的日渐贫乏,人类社会对便宜易得的生活和生产原料将增大需求。选择性‘剪裁’化学键,可以降解人为生成的环境有害物质,还可以作为新的合成前体化合物被重新利用,意义就非同小可。”早在2006年的《光明日报》就是这样解读席振峰研究组从事的“金属有机化学”研究。

教学相长:协同惜缘“深新信”

任何人,要做成一项事业,没有团队、没有良好的环境都是很难办到的,协同效应是席振峰团队的核心理念。

“我研究的是双金属试剂,最重要的就是协同效应,人与人之间也离不开协同效应。北大的学生都很优秀,所以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厉害,那么就需要引导和创造适合他们发挥的条件。”1998年席振峰回国,实验室成立之初研究生少,本科生多,实验室管理上面临一定挑战,“我采用学生自治的方法,大家互相支持,每个人各有分工,如有的人管财务,有的人负责外联。设研究生总管,其主要目的是负责实验室安全,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出色的个体,却由于“协同效应”聚合在一起发出了团队璀璨的光芒。

席振峰坦言,教学相长的过程中,除了协同合作,更要珍惜师生彼此间的缘分。“缘分很重要。世界那么多人,能把我们聚在一个实验室的是缘分,这段时光很值得珍惜,大家需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支持。”教学者需要常怀一颗因材施教之心,这也是席振峰的教学理念之一,“每一个同学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比如有的人看谱图很厉害,有的人理论分析很强,有的人实验技术动手能力很强。老师只能给大的方向,而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日常讨论和互相帮助更为重要。”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席振峰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个人的修行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是否拥有持之以恒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北大的学生天赋都很好,所以未来脱颖而出的还是靠努力,最重要的是态度。天赋和努力是两码事,态度不一样,体现出来的精神就不一样,所以科研中最可贵的就是扎实踏实、心无旁骛,坚持在科研中是尤为珍贵的品质,甚至远胜于天赋。

“其实北大和其他学校学生之间差距不大,关键在于有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努力是另外一件事情。一个人有兴趣的话,就会努力去做一件事情。以我们的学生看,努力程度决定了一个学生是否能做到最好。”为了贯彻学术的兴趣及追求,席振峰也坚守着对教书育人的执着,“我个人坚决反对学生称呼为老板,学生见了我就喊老师。”

“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给学生尽可能提供好的学习和科研条件,在大的方向上给予指导,为学生将来的发展而考虑。”席振峰语重心长,教书育人的责任比之科研创新,同样任重道远。因此,他提出了“深新信”三条原则:深即深入,新即创新,信是客观的可信度和主观上的信心。一方面,由深入才能走向新和信,只有深入地进行研究和实验,才能有新发现和可信的结果结论,同时也能给自己增添信心。另一方面,从信心推出创新和深度,没有信心难以创新,更很难有深度。如果没有信心,则十有八九做不成。

院士之名:无心插柳柳成荫

关于院士,席振峰并没有特殊的感受。

“首先感谢北大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北大对待学术的宽松与自由是较少见的。”席振峰谈道,“同时还要感谢这个时代做出的选择。对于这份荣誉,我会努力地去做好本职工作,在教学上始终兢兢业业保持谨慎之心。”

“科研中做什么事情做了什么选择,就努力地去做。成为院士并不是计划当中的事情,创新和脚踏实地才是头等大事。”席振峰深深沉浸在化学研究所带来的喜悦中,而这样一种踏实勤恳的心态,也已在岁月的洗炼之后内化为一种他身上淡定从容的气度。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句话用来形容席振峰本人再合适不过。智商情商双高的他,可以用英文做漂亮的presentation,也可以用日语流利地与日本学者交流;能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攻克学习和研究中的难题,也能深入浅出地向门外汉科普至艰至深的研究成果。十七年如一日,他在北大这个国际化的学术平台上自由地实现自己的学术追求。

等闲识得燕归来,“协同效应”之于席振峰,与其说是一把剪刀,不如说是春风里双飞双宿的燕尾,双尾迎着春风一剪,剪出新一代物质的转化途径,剪出席组成员合作的亲密默契。“协同效应”这把燕尾在日积月累的浸润中迸发灵感,也在千锤万炼中成就突破,协同席振峰研究室、协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协同北大,一起走过了十七年满心感恩的岁月……

人物简介:席振峰,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人,1963年生,现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高选择性有机合成新反应、新方法,深入研究活性金属有机中间体和反应机理,追求的长期目标是发现金属促进的化学键的选择性切断与重组反应规律,探索新一代物质转化的途径。提出并坚持以“协同效应”为指导思想的科学研究思路,在双金属有机合成试剂的发现与发展、路易斯酸促进的金属有机化学反应,以及金属活性中心与有机配体或者底物的“协同效应”方面努力开展了工作。2015年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