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重组后的化学化工医药相关全国重点实验室

来源:化学加网      2024-04-15
导读:重组后的化学化工医药相关全国重点实验室

生命过程小分子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

生命过程小分子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筹建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于1989年开始建设,1992年正式开放运行。实验室以“基于有机小分子的化学生物学”为研究方向,集成利用现代有机合成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结构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阐明生命现象中的重要化学过程,发展生命体系的小分子调节剂和药物先导化合物,并发展创制活性化合物的新方法和先进工艺。生命过程小分子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为俞飚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林国强院士。

绿色低碳化工全国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image.png

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

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全国实验室根据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要求,在原“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依托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并联合依托华东理工大学的能源化工过程智能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稀土材料研究中心、上海多级结构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的优势力量,优化整合建设,2015年9月30日由国家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准建设(国科发基[2015]329号),2023年4月通过由国家科技部和国资委组织的专家组论证。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杨为民院士。实验室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为指引,聚焦多元化碳资源催化转化、过程绿色低碳催化、高端化学品生产和催化新材料共性技术等领域,着力构建“绿色化工催化基础理论”与“先进催化材料及过程工程技术”紧密衔接的技术创新链,推动我国绿色化工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化工技术创新平台、产业转化基地与人才聚集高地,打造成为我国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原创技术策源地。http://sklgceic.sinopec.com/sklgceic/

石油化工分子转化与反应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共建。实验室以“保障能源安全、碳中和与产业转型、绿色能源体系构建”为使命,聚焦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发展绿色、低碳的多能融合技术。实验室将布局分子水平炼油、原子经济化工和绿色低碳能源等重点研究方向,以石油化工分子转化为核心,开展催化材料设计与合成、绿色化学与工程、绿色分离工程和绿色过程系统集成的应用基础研究,为构建中国独特的、高效-低碳-绿色石油化工分子转化和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提供科技支撑。实验室实行在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下设分子水平炼油技术、原子经济化工技术、绿色低碳能源技术研究部,由三个研究部分别通过科研项目完成实验室建设目标。

化学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

化学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华东理工大学建设,化学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哲。化学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将坚持以解决能源化工行业安全发展、绿色低碳转型重大需求的关键科学问题为使命,深化导向性基础研究,加快融入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化学品安全由事故管理向本质安全、风险系统防控及智能化管控的多维变革。

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

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作为中国科学院典型性重点实验室,已纳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该实验室以“能源科学与技术创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使命,聚焦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开发以合成气/甲醇、储能、氢能等为纽带的多种能源优势互补、耦合利用关键技术,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新体系提供高质量科技支撑。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忠伟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何鸣元院士。

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前身为1993年成立的“洁净燃烧技术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2005年科技部批准建设“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年科技部批准建设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为浙江大学。现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谢克昌院士,实验室主任为严建华教授。实验室面向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煤炭燃烧过程低碳、高效、清洁及资源化的关键科技问题,重点开展燃烧智能计算优化与控制、煤炭与多元燃料耦合燃烧、多元燃料燃烧过程减污降碳高效协同、煤炭热解 - 半焦燃烧耦合资源化利用等的应用基础研究,为能源高效清洁利用重大工程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构建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装备支撑的煤炭清洁燃烧体系。

绿色氢电全国重点实验室

绿色氢电全国重点实验室,以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进行重组建设。实验室将围绕“双碳”目标和能源供给安全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巨量CO2减排和足量廉价绿氢供给重大难题,突破能源有序转化核心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的绿色氢电生产,氢能安全经济储存输运加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构建绿色多能融合供能系统与应用体系,在多源制氢发电、绿色氢电储输及工业应用全链条理论与技术方面发挥国际引领作用,成为构建新型现代能源体系、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现任实验室主任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金红光教授担任。http://mfpe.xjtu.edu.cn/index.htm

image.png

特种化学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

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航天江南集团(第十研究院)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2015年9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2023年3月17日,科技部批复正式成立特种化学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南开大学、重庆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孙世刚院士,实验室主任陈军院士。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特种化学电源集成与重大工程应用,南开大学负责电化学反应机理解析与新体系开发,重庆大学负责电池关键材料设计与化工过程强化,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破解极端环境与力学条件下化学电源的能量高效转化存储等科学难题。https://www.sklacps.com/

image.png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凯先院士,实验室主任周德敏教授。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于1985年,是我国首批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中国高校建立最早的药物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充分利用北京大学多学科、自由探索及特色化发展的综合优势,围绕天然产物复杂成分成药性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内源性物质发挥治疗功能的仿生关键技术瓶颈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旨在探索未来可能成为治疗药物的源头发现以及药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http://sklnbd.bjmu.edu.cn/

image.png

药物化学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获得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首任实验室主任为饶子和院士。2014年12月通过验收,为依托南开大学的独立科研实体。2023年与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和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等共建单位,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药物化学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定位为基于化学生物学开展重大疾病新药靶标的发现与确证,研发创新药物的应用基础类研究机构。学术委员会主任袁钧瑛院士,实验室主任陈佺教授。https://sklmcb.nankai.edu.cn/main.htm

image.png

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

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药科大学创立于2011年,为中国药科大学的独立二级机构和科研实体。实验室面向心脑血管、肿瘤、代谢性疾病等重大慢病的防治需求,综合药学、中药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优势,重点开展多靶标药物研发新理论及前沿技术研究,旨在研发真正符合慢性复杂性疾病治疗需求的原创药物。实验室主任李萍。http://sklnm.cpu.edu.cn

image.png

原创新药研究全国重点实验室

原创新药研究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在原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整合中国科学院受体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上海药物所的优势队伍,依托上海药物所的优势平台支撑,优化调整定位和研究方向而组建。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首批批准建设的重点实验室之一,并于2023年3月15日获科技部批准建设。实验室聚焦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消化系统肿瘤、糖脂代谢紊乱、“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以及危及公共安全的新发突发病毒性传染病,以“出原创候选新药”为目标,围绕原创技术与方法研究、原创靶标发现与确证和原创候选新药研发三大研究方向,发展原创新技术与新方法,提高药物靶标发现到确证效率,解决“药物原创靶标匮乏和靶标确证效率低导致原创新药创制难”的瓶颈问题,推动原创候选新药研发。原创新药研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高召兵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裴钢院士。https://simm.cas.cn/web/jgsz/gjsbjyjzx/xyyj/

image.png

医药生物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南京大学,1989年在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的基础上,经国家计委立项筹建,1995年建成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 2023年,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重组,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医药生物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基于生物学、基础医学和药学等一级学科的交叉,解析重大疾病的遗传基础及病理发展过程,阐明生物学基础问题,发现药物靶标,发展药物的高效传输和实时检测等关键技术,为新药开发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技术和模型资源等基础支撑条件。实验室主任谭仁祥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凯先院士。https://biopharm.nju.edu.cn/

image.png

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

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3年3月由科技部批准建设。实验室是由河南师范大学联合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共同作为依托单位申报新建的河南省高校牵头的第一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抗病毒创新药物研发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主线,聚焦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研发。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常俊标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大为院士。https://www.htu.edu.cn/sklad/

药物成药性评价与系统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

药物成药性评价与系统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原天津药物研究院“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 2010年12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是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CSSX)的挂靠单位,与国际药代学会(ISSX)联合设立办公室,成为ISSX在全球的第一个国家级密切合作伙伴。实验室以释药技术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为主线,从新药 发现、剂型设计、释药技术、药物动力学以及安全、有效的体内生物学效应等多领域开展研究工作。2023年4月,药物成药性评价与系统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由国家科技部获批建设,5月15日,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及建设咨询战略研讨会在津圆满召开。药物成药性评价与系统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晓良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蒋建东院士

生物活性分子与成药性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

生物活性分子与成药性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2023年9月在广州启动建设,该实验室是暨南大学首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生物活性分子与成药性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面向国家原创新药的重大需求,聚焦先导物成药性优化等重大科技问题,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品种,支撑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生物活性分子与成药性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宝峰院士,实验室主任叶文才教授。

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

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以“抗体药物与靶向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由温州医科大学上海张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牵头建设,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恒润达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聊城大学、东富龙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单位产学研用共建,2023年3月正式批复启动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教授担任该实验室主任,上海张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郭亚军受聘担任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实验室以突破抗体、重组蛋白等大分子药物技术难题为核心目标,建立了从“理论创新-靶点发现-规模化制备-产业转化”的全链条技术体系,建成支撑我国大分子药物发展的高能级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平台。

重大疾病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3年3月,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空军军医大学、江西青峰药业三方联合共建的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得科技部批准建设。该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创新抗体药物与分子医药开发。重大疾病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志南院士,执行主任李红良教授,首席科学家杨宝峰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丁健院士。

克服递药屏障高端制剂全国重点实验室

复旦大学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克服递药屏障高端制剂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3年3月获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克服递药屏障高端制剂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陆伟跃教授。

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由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合作共建。实验室聚焦创制缓释长效及智能控释技术、靶向病灶及特定器官的药物递送技术、核酸药物高效递送系统等医药创新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与超越,真正实现若干药物递释系统颠覆式及前沿引领性技术的革新。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顾臻教授。


image.png

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

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贵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在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3个农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农药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的基础上优化组建而成,已于2022年11月经科技部批准建设,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教授任实验室主任。

(整理完善中)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