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大,山高水长
百年化学,风华正茂
中山大学化学学科百年发展历程回顾
(二)
学脉传承(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大学化学系迎来发展新局面。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大与岭大化学系合并,化学系办学实力得到增强。岭大化学系底蕴深厚,其化学教育始于1906年,并于1934年招收研究生,拥有梁敬敦(C. N. Laird)、富伦(H. S. Frank,曾任岭大副校长)、赵恩赐、孔宪保、曾朝明、何世光、林尚安等知名专家学者。新的中大化学系于1953年开始逐步设立无机、分析、有机、物理化学等教研室,高分子、材料化学研究走在全国前列,并培养出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垣、梁栋材、江元生、林尚安、苏锵、姜中宏,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翠芬等栋梁之才。
院录调整:
岭大化学系并入中大化学系,强强联合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大化学系与岭大化学系合并,组建新的中大化学系,师资力量得到明显加强。
研究生培养:
化学系研究生教育发端于岭大
岭南大学化学系于1934年始招研究生,第一、二位研究生胡国豪、曹幸生分别于1937、1941年毕业,均获理学硕士学位。曹幸生则是化学系历史上第一位女硕士,她毕业后曾被聘为岭大化学系教员、科学馆馆长,院系调整后,任教于中山大学化学系。
中山大学化学系徐贤恭教授于1956年始招理论有机化学方向研究生,龙康侯教授于1962年招收天然有机化学方向研究生。
教学进展:
化学系第一批教研组设立
1953年,化学系开设无机化学(负责人杨燕生)、分析化学(负责人陈淑达)、有机化学(负责人李子诚、李曼孚)、物理化学(负责人周达仁)4个教研小组,1956-1958年间,相继成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4个教研组。教研组是教研室的雏形。这个时期,化学系的教研工作获得到苏联专家的指导。
科研进展:
高分子、材料化学研究走在全国前列
1955年开始,林尚安等人开展高分子化学研究,所研制的有机硅新材料曾被应用于国防及尖端装置中,获得国防科工委奖和全国科技大会奖。林尚安对烯烃高效催化聚合、共聚合与聚合理论及各种聚烯烃合成的系统研究极大地丰富了配位聚合理论。
1958年开始,曾汉民、陈志雄等人开展天然橡胶接枝共聚物研究。1965年后,曾汉民主持建成我国首个新型高抗冲击强度塑料中试基地,该基地后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研究所。
更多中大化学学科百年发展历程介绍内容,欢迎各位莅临学院院史馆参观指导!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