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186-7688-2001

武汉大学曹余良、方永进团队JACS:钠电聚阴离子材料新突破

来源:武汉大学      2025-04-27
导读:2025年4月21日,武汉大学曹余良、方永进团队联合深圳珈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期刊发表题为“Unlocking Phase Purity of Sodium Iron Sulfate for Low-Cost and High-Performance Sodium-Ion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博士生刘长禹为论文第一作者,深圳珈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赵阿龙博士,武汉大学方永进教授、曹余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图片1.png

正文

随着清洁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构建高效、低成本的大规模储能系统成为当前能源转型的关键需求。钠离子电池因其资源丰富、成本低廉以及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正逐步成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重要候选。其中,Na2Fe2(SO4)3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其实际应用仍受限于一系列结构稳定性问题。具体而言,由于晶体结构中 Fe–Fe 间距较短,导致较强的库仑斥力,进而引发结构不稳定、杂相生成等问题,目前还没有关于纯相Na2Fe2(SO4)3的报道;同时,硫酸根的存在也导致材料在空气中易水解、稳定性差。因此,如何在保持高电化学性能的同时,提升材料的结构与环境稳定性,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难题。


文章简介

近日,武汉大学曹余良教授、方永进教授团队联合深圳珈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一种通过大体积的PO43-部分替代SO42-的策略,调控Na2Fe2(SO4)3结构,有效扩展晶体结构中的Fe-Fe间距,降低结构中的库伦斥力,从而稳定结构,抑制杂相生成,并缓解首圈充电过程中的Fe迁移问题。该策略成功构筑出铁满占位的新型正极材料——Na2.5Fe2(SO4)2.5(PO4)0.5。所制备的材料不仅在初始放电容量上达到112 mAh g-1处于该体系的国际领先水平,还展现出卓越的倍率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此外,其空气稳定性也显著提升,为钠离子电池实际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图片2_看图王.jpg

本文要点

要点一:结构优化新思路

针对Na2Fe2(SO4)3Fe-Fe间距过短导致的库伦斥力问题,研究团队创新性的引入体积更大的PO43-部分替代SO42-在桥联[Fe2O10]双元结构时有效增加Fe–Fe距离,从根源削弱铁离子之间的库伦斥力,稳定Fe原位分布,促进正极材料的纯相形成。此外,该结构设计还提升了活性钠离子位点的占有率,减小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畸变,从而显著增强循环稳定性。同时,PO43-的掺入还可降低材料的带隙、拓宽钠离子的扩散通道,进而提升整体的电子电导率和电化学反应动力学。

图片3.png

1. NFSNFSP-x样品的结构分析。

(a) NFS的晶体结构;(b) NFSP-0.5的晶体结构;

(c) S位和Na位的形成能分析;

(d) NFSNFSP-0.5Fe的配位数;

(e) NFS及一系列NFSP-x构型的形成能。

图片4.png

2. NFSNFSP-x样品的物相及结构分析。

(a) XRD图谱;

(b) 11° 至 38° 区间的放大 XRD图谱;

(c) 对应于 (-111)(200)(400)(041) 和 (240) 晶面特征衍射峰的变化趋势;

(d) NFSP-0.5Rietveld精修结果及其晶体结构(插图);

(e) 通过 Rietveld精修得到的杂相质量分数;

(f) Na位和Fe位的离子占据情况;

(g) 晶体结构中晶格参数 abc的变化;

(h) 晶体结构的晶胞体积变化。

要点二:有效抑制铁迁移

在优化结构中,充足的 Fe–Fe 间距有效稳固了 Fe3+的晶格占位,使其在首次充电过程中不易迁移,从而显著抑制了 Fe–Na 互换及由此引发的结构不可逆变化。对比来看,传统NFS(Na1.72(Fe1.72Na0.28)(SO4-y)3-z)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m0.28Fe–Na 互换,生成(Na1.72-mFem)(Fe1.72-mNa0.28+m)(SO4-y)3-z,其中, Na4/Fe位点的惰性钠离子被迫参与脱嵌,削弱结构稳定性。而在引入PO43-NFSP-0.5(Na2.5Fe2(SO4)2.5(PO4)0.5)中,铁钠互换显著降低(n0.08),形成(Na2.5-nFen)(Fe2-nNan)(SO4)2.5(PO4)0.5,此时位于Na4/Fe位点的惰性钠离子不参与脱嵌,而是作为稳定结构的“支撑梁”存在,极大增强了循环寿命。

图片5.png

3. NFS NFSP-x中的Fe-Na置换行为。

(a) NFS结构中初始充放电过程中Na⁺脱嵌/嵌入的顺序及 Fe-Na置换现象示意;

(b) NFS电极的前三个循环的循环伏安CV曲线;

(c) NFSP-0.5 电极的前三个循环的CV曲线;

(d) Fe3+迁移后NFS结构的形成能;

(e) Fe3+迁移后NFSP-0.5结构的形成能。

要点三:电化学性能全面提升

通过结构调控,优化后的Na2.5Fe2(SO4)2.5(PO4)0.5正极材料实现了高达112 mAh g-1首次放电容量,并在20 C的高倍率下保持79.5 mAh g-1的容量;长期循环测试中,该材料10,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到88.8%,软包电池在1 C条件下循环1000次后仍保持85.9%的容量,显示出卓越的倍率性能及循环稳定性,极具应用潜力

image.png

4. NFS NFSP-x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a) 在 2.0–4.5 V电压范围内的初始CV曲线;

(b) 0.2 C下的充放电曲线;

(c) 倍率性能;

(d) 在 1 C下的循环稳定性;

(e) NFSP-0.5电极在10 C下的长循环性能;

(f) 600 mAh NFSP-0.5//HC软包电池在1 C下的充放电曲线,插图为软包电池的实物照片;

(g) 软包电池在 1 C下的循环性能;

(h) NFSP-0.5电极的GITT曲线;

(i) NFSP-0.5电极中Na+的扩散系数;

(j) NFSP-0.5电极在不同扫描速率下的 CV曲线。

image.png

5. NFSNFSP-0.5样品中的Na+储存机理与动力学分析。

(a) NFSP-0.5在前三个循环中的恒流充放电曲线及对应的原位XRD图谱;

(b) NFS(左)和NFSP-0.5(右)的原位XRD等高线图;

(c) NFSP-0.5充电过程中晶格参数abc和晶胞体积 v的变化;

(d) NFSP-0.5的晶体结构及可能的Na+迁移路径;

(e) NFSNFSP-0.5结构中Na+离子迁移能垒的比较。

要点四:环境稳定性、应用前景显著改善

传统硫酸盐材料因SO42-较强的亲水性,易吸湿生成水合物,导致结构劣化,严重制约其应用环境。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部分引入空气稳定性更优的PO43-基团,有效削弱了结构对水分子的亲和力,提升了整体的环境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所设计的NFSP-0.5材料在自然空气中暴露一周后,其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电化学性能几乎无衰减,表现出优异的耐湿稳定性这一特性对于钠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储能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工作不仅在材料本征性能上实现突破,更在实际应用可靠性层面提供了关键支撑,为低成本、高安全性、高环境适应性的钠离子储能系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image.png

6. NFSNFSP-0.5样品的空气稳定性。

(a) NFS (b) NFSP-0.5在暴露空气一周前后的XRD图谱;

(c) NFS (d) NFSP-0.5 (111) 晶面上的 H₂O吸附模型;

(e) 两种样品在 (111) 晶面上的 H₂O吸附结合能;

(f) NFS (g) NFSP-0.5在暴露空气一周前后的充放电曲线对比。


总结

本研究由武汉大学曹余良教授、方永进教授团队联合深圳珈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提出通过引入大体积的PO43-部分取代SO42-,有效拓展Fe–Fe间距、降低晶体结构中的库伦斥力,稳定Fe的晶格占位,抑制Fe迁移及杂相生成,成功构筑出铁满占位的新型正极材料Na2.5Fe2(SO4)2.5(PO4)0.5。该材料不仅实现了112 mAh g-1的高初始放电容量,还展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20 C下保持79.5 mAh g-1)与超长循环寿命(10,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88.8%),并具备显著提升的空气稳定性,暴露一周后性能无明显衰减。该工作在晶体结构调控、Fe迁移抑制、电化学性能优化及环境适应性提升等方面均取得关键突破,为钠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材料基础与工程可行性支撑。


作者简介

赵阿龙博士简介:深圳珈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工程师,2023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师从曹余良教授,主要从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开发,在聚阴离子型材料结构及其量化工艺上研究颇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 Materials、ACS Energy Letters、Nano Energy、Science Bulletin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方永进教授简介: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海外青年人才项目、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和电解液等,担任InfoMat 、InfoScience、J. Energy Chem.、eScience、Carbon Energy、Chin. Chem. Lett.、Rare Metals、Batteries等杂志青年编委。近年来在Sci. Ad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Energy Environ. Sci.、ACS Energy Lett.、Matter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引用11000余次,h指数为48,ESI高被引论文23篇,2022-2024连续3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等荣誉。

曹余良教授简介: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化学能量储存与转化,内容涉及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体系。曾主持了多项国家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领域课题(1项)、973子课题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和区域重点项目(1项)等。近年来在Nat. Energy、Nat. Nanotech.、Angew. Chem. Int. Ed.、Chem、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引用超30000余次,h指数为91,ESI高被引论文23篇,5篇论文曾被选为ESI 1‰热点论文,连续五年入选科睿唯安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文献详情:

Unlocking Phase Purity of Sodium Iron Sulfate for Low-Cost and High-Performance Sodium-Ion Batteries 
Changyu Liu, Kean Chen, Fumin Li, Along Zhao*, Ping Liu, Zhongxue Chen, Yongjin Fang*, Yuliang Cao* 
J. Am. Chem. Soc.2025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5c02485
image.png

长按扫码,查看原文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