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作了题为《把握人生航向 创造美好未来》的讲话,深情寄语2025届毕业生。...
《自然》(Nature)杂志近日刊发了首篇关于真实混合废塑料高值化转化的研究成果。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领衔开发出核磁共振识别下的真实混合废塑料正交转化策略,实现了面向真实生活混合塑料废弃物的高效、高值...
2025年6月25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陈鹏团队和生命科学学院伊成器团队合作在 Nature 发表题为RNA codon expansion via programmable pseudou...
北京时间2025年6月26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雷晓光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团队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Decoding 4-vinylanisole ...
肿瘤转移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有效防治肿瘤转移成为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所在。由于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转移灶主要由侵袭性极强的肿瘤细胞亚群所形成。通过筛选这些侵袭性亚群并解析其潜在作用机制,可为...
本文综述了光热耦合机制与跨尺度催化体系(单原子、亚纳米团簇和纳米颗粒)的能量/质量传递之间的定量关系,系统地建立了“能带结构调节-局部场工程热力学匹配”跨尺度材料设计框架。...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卢忠林教授团队一直从事非病毒基因载体的设计合成,并系统深入研究多功能载体在核酸和化疗药物递送方面的性能及其肿瘤协同治疗。近期,该团队在《Angew. Chem. Int. Ed.》...
第九届多组分反应与相关化学国际会议(MCR 2026)2026年1月13日–16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区举办...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三届全国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将于2025年8月1日~8月4日在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召开...
不对称氢化是制备手性化合物最具工业化潜力的高效合成策略之一,但其广泛应用仍受制于催化剂效率瓶颈,尤其是在使用环境友好、成本低廉但活性相对较低的丰产金属催化剂时。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教授团队近期取得相关突...
含硅立体中心有机硅化合物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应用于众多领域,例如生物活性分子、先进材料、机制探针、手性辅助剂及手性配体等。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出越来越多过渡金属催...
[拉萨,2025年6月20日] 今日上午,在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西藏自治区民政厅支持推动的全民健康政策下,2025第六届中国西藏医疗器械供氧养老及大健康产业展览会在西藏自治区会展中心盛大开幕。...
厦门国际精细化工产业大会暨展览会(FCCE 2025)定于2025年11月27日至2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
天然产物的高度结构复杂性赋予其丰富的生物活性,却也长期困扰着合成化学的效率与普适性。传统的天然产物合成依赖目标导向的逆合成策略,每一个新骨架往往意味着从头开始设计路线,造成重复劳动与资源浪费,难以应对...
近日,德国康斯坦茨大学Tanja Gaich 课题组在国际顶级化学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实现复杂天然产物1-hy...
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课题组利用自主开发的二面角可调的BridgePhos-Rh催化体系成功实现了刚性环状3-氨基-4-烷基/芳基二取代马来酰亚胺的高收率、高立体选择性不对称氢化,首次实现了氟喹诺酮类抗生...